【標題】 香櫞 【拼音】 Xiangyuan 【概述】 為蕓香科植物枸櫞Gitrus medica L.或香圓C.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趁鮮切片,除去種子及瓤,曬干或低溫干燥。香圓亦可整個或?qū)ζ蕛砂牒螅瑫窀苫虻蜏馗稍铩I谩?br /> 【性味歸經(jīng)】 辛、微苦、酸,溫。歸肝、脾、胃、肺經(jīng)。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應用】 1.肝郁胸脅脹痛。本品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入肝經(jīng)而能疏理肝氣而止痛。治肝郁胸脅脹痛,常配柴胡、郁金、佛手等同用。本品功同佛手,但效力較遜。 2.氣滯脘腹脹痛。本品氣香醒脾,辛行苦泄,入脾胃以行氣寬中。用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噯氣吞酸,嘔惡食少,可與木香、砂仁、藿香等同用。 3.痰飲咳嗽,胸膈不利。本品苦燥降泄以化痰止咳,辛行入肺而理氣寬胸。用治痰多、咳嗽、胸悶等,常配伍生姜、半夏、茯苓等。 【用法用量】 煎服,3~9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枸櫞及香櫞均含橙皮苷、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C及揮發(fā)油等。 2.藥理作用:香櫞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馬血細胞之凝集;有抗病毒作用;有促進胃腸蠕動,健胃及祛痰作用。 3.臨床研究: 以香櫞、附子、吳茱萸各10g,神曲20g,水煎服,治療淺表性胃炎280例,治愈好轉(zhuǎn)率為95%(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4,2:4);用胃痛寧(黨參、五靈脂、白術(shù)、陳皮、香櫞、佛手)治療因胃、十二指腸急、慢性炎癥、痙攣、潰瘍等引起胃脘痛120例,總有效率98%(陜西中醫(yī),1995,7:300);辨證治療胃癌前期病變PCL68例患者臨床觀察,其中脾虛氣滯型用香櫞枳術(shù)湯加減(香櫞皮、枳殼、白術(shù)、白芍、陳皮等),結(jié)果臨床有效率超過90.%(北京中醫(yī),1994,3:16)。 【參考文獻】 1.《本草通玄》:“香圓性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與參、術(shù)同行則無弊也。” 2.《本草從新》:“平肝舒郁,理肺氣,通經(jīng)利水。 3.《本草便讀》:“下氣消痰,寬中快膈”。 【圖片】 枸櫞 ![]() 枸櫞《本草綱目》 ![]() 藥材香圓 ![]() 藥材香櫞(枸櫞) ![]() 香圓 ![]() 香櫞 ![]() 香櫞《本草綱目》 ![]() 【表格】 香櫞《中藥歌決》 【歌決】 香櫞苦溫肺肝脾,健胃祛痰開郁氣; 氣痰壅胸心腹脹,消化不良咳嘔逆。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