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佛手《中藥學7版》 【名稱】 佛手 【拼音】 Foshou 【出處】 《滇南本草》 【概述】 為蕓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實。主產于廣東、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實尚未變黃或剛變黃時采收,縱切成薄片,曬干或低溫干燥。生用。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應用】 1.肝郁胸脅脹痛。本品辛行苦泄,善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治肝郁氣滯及肝胃不和之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可與柴胡、香附、郁金等同用。 2.氣滯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氣味芳香,能醒脾理氣,和中導滯。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嘔惡食少等,多與木香、香附、砂仁等同用。 3.久咳痰多,胸悶作痛。本品芳香醒脾,苦溫燥濕而善健脾化痰,辛行苦泄又能疏肝理氣。治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者,可與絲瓜絡、瓜蔞皮、陳皮等配伍。 【用法用量】 煎服,3~9 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佛手含揮發油、香豆精類化合物。主要成分有佛手內酯、檸檬內酯、橙皮苷、布枯葉苷(地奧明)等。 2.藥理作用:佛手醇提取物對腸道平滑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有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的作用,高濃度時抑制心肌收縮力、減緩心率、降低血壓、保護實驗性心肌缺血;佛手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佛手多糖對多環節免疫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可促進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明顯對抗環磷酰胺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 3.臨床研究: 以本品30g,加蜜糖適量泡湯代茶飲,或配半夏、茯苓等煎服,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效果滿意(金華醫藥,1979,12:24);以佛手酒浸劑,適量內服治膽絞痛,對膽石癥引起膽絞痛經常發作者,可起到長期緩解作用(內蒙古醫學院論文匯編,1959,1:50);以本品配敗醬草,治小兒傳染性肝炎,可使患兒精神好轉、食欲增加、黃疸消退,對改善癥狀有幫助(中醫雜志,1957,7:361)。另有用佛手為主的復方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滿、胃痛等,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 2.《本草再新》:“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累疬。” 3.《本草便讀》:“佛手,理氣快膈,惟肝脾氣滯者宜之,陰血不足者,亦嫌其燥耳。”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