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佛手《青陽客棧》 【名稱】 佛手 【拉丁文】 Fructus Citri Sarcodactylis 【異名】 佛手(《中饋錄》),佛手香櫞(《閩書》),蜜筩柑(《黔書》),蜜羅柑(《古州雜記》),五指柑(《廣西中藥志》),福壽柑(《民間常用中草藥匯編》),手瓜(《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洋絲瓜(云南),手柑(廣東)。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肺經。 【功效】 舒肝理氣,和胃化痰。 【藥用】 為蕓香科植物佛手柑 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 的果實。 【應用】 用于肝郁氣滯之脅痛、胸悶。佛手柑常配香附、郁金,或青皮、川楝子,以增強疏肝理氣止痛之功。 用于肝胃不和、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噫氣,嘔惡,納少,宜與木香、陳皮、枳殼等理氣和胃之品同用;若屬于脾虛氣滯,腹部脹滿而痛,應與砂仁、陳皮、白術等理氣健脾藥相伍。 用于咳嗽。佛手柑最宜于久咳痰多,胸膺作痛之證,多與橘絡、桔梗、絲瓜絡等通絡化痰、止咳藥同用。 【注意】 陰虛有火、無氣滯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老枝灰綠色,幼枝略帶紫紅色,有短而硬的刺。單葉互生;葉柄短,長3~6mm,無翼葉,無關節;葉片革質,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16cm,寬2.5~7cm,先 端鈍,有時微凹,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淺波狀鈍鋸齒。花單生、簇生或為總狀花序;花萼杯狀,5淺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內面白色,外面紫色;雄蕊多數;子房橢圓形,上部窄尖。柑果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分裂如拳狀,或張開似指尖,其裂數代表心皮數,表面橙黃色,粗糙,果肉淡黃色。種子數顆,卵形,先端尖,有時不完全發育。花期4~5月,果熟期10~12月。 生于熱帶、亞熱帶。栽培于庭園或果園。我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產地】 分川佛手和廣佛手,習慣認為四川產的佛手品質最優。 (1)川佛手:主產于四川合江、江津、瀘縣、犍為,云南易門、賓川等地。主銷北京、天津等華北地區及出口。 (2)廣佛手:主產于廣東高要,集散于肇慶;其次產于廣西凌樂、灌陽。銷上海、杭州、華南等地及出口。 【品種考證】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佛手柑,古代常與枸櫞、香櫞等相混。《綱目》云:“枸櫞產閩廣間,木似朱奕而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上述產地、形態特征,特別是果實形態證明所指枸櫞即今之佛子柑。 【商品規格】 鮮佛手:為新鮮的佛手果實。 陳佛手:為陳久的佛手果實,習慣認為陳久者良。 川佛手:為產于四川者,氣香味厚,行氣力強。質優。 廣佛手:為產于廣東者,氣味較淡,行氣力弱。質稍次。 以上商品以肥大、個整、綠邊白瓤、質堅、油潤、香氣濃者為佳。 云佛手:又名云南佛手片。為云南產枸櫞Citrus medica L.的果實切片入藥者。此為佛手貨源緊缺時的替代混用品,非佛手真品。有時在天津地區作“佛手”使用。質最次。 【藥理作用】 1 平喘作用 川佛手煎劑在3.06%時,可完全對抗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收縮;廣佛手的作用較弱。檸檬油素對組胺所致豚鼠離體氣管收縮,也有對抗作用;對蛋清致敏的回腸和離體氣管,顯示抗過敏活性。但它的乎喘作用不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麻醉貓的逆流試驗,靜注檸檬油素5~10mg/kg,有一定的抗組胺作用。 2 對胃、腸平滑肌作用 佛手醇提取物對大鼠、兔離體腸管有明顯解痙作用。靜脈給藥對麻醉貓、兔在體腸管也有抑制效應。對乙酰膽堿引起的兔十二指腸痙攣有顯著解痙作用,但對氯化鋇引起的腸管癰攣,解痙作用較差。醇提取物2,25g/kg靜注,能迅速緩解氨甲酰膽堿所致的麻醉貓胃、腸和膽囊的張力增加。 3 對中樞的抑制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佛手醇提取物20g/kg自發活動明顯減少井維持2h。同劑量可顯著延長小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并能延長小鼠士的寧驚厥的致死時間和戊四氮或咖啡因引起的驚厥發生時間與致死時間,且降低其死亡率。并能明顯抑制酒石酸銻鉀和電刺激引起的痛覺反應,可見扭體反應次數減少和嘶叫的痛覺反應時間延長,顯示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4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佛手醇提取物能顯著增加豚鼠離體心勝的冠脈流量和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對大鼠因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并使豚鼠因結扎冠狀動脈引起的心電圖變化有所改良,對氯仿—腎上腺索引起的心律失常也合預防作用。 5 抗炎作用 香葉木甙腹腔注射時,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有消腫作用。 6 毒性 【采收加工】 栽培4~5年開花結果,分批采收,多于晚秋果皮由綠變淺黃綠色時,用剪刀剪下,選晴天,將果實趁鮮順切成4~7mm的掌狀薄片,攤平在烈日下曬干或烘干。如當天不能基本曬干,便會變色,因此,摘果時要選擇晴天。佛手鮮果與酒接觸即腐爛,宜注意。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或噴淋清水,稍潤,切碎,曬干。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面寒痛,胃氣痛 佛手柑。新瓦焙,為末(黃色)。燒酒送下,每服三錢。(《滇南本草》) 2.治食欲不振 佛手、枳殼、生姜各3g,黃連O.9g。水煎服,每日1劑。 3.治肝胃氣痛 鮮佛手12~15g,開水沖泡,代茶飲。或佛手、延胡索各6g,水煎服。(2~3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4.治鼓脹發腫 佛手(去瓤)四兩,人中白三兩。共為末。空腹白湯下。(《嶺南采藥錄》) 5.治濕痰咳嗽 佛手、姜半夏各6g,砂糖等分。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 《本經逢原》:辛、苦、甘、溫。專破滯氣。治痢下后重。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