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理氣藥 >

荔枝核《青陽客棧》

時間:2017-06-19 21:46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荔枝核《青陽客棧》 【名稱】 荔枝核 【英文】 Lychee Seed 【拉丁文】 Semen Litchi Chinensis 【異名】 荔核(《景岳全書》),荔仁(《廣西中藥志》),枝核(《四川中藥志》),大荔核(《藥材學》)。原植物荔枝又名:離支(《上林賦》),荔支
【標題】
荔枝核《青陽客棧》
【名稱】
荔枝核
【英文】
  Lychee Seed
【拉丁文】
  Semen Litchi Chinensis
【異名】
  荔核(《景岳全書》),荔仁(《廣西中藥志》),枝核(《四川中藥志》),大荔核(《藥材學》)。原植物荔枝又名:離支(《上林賦》),荔支(《齊民要術》),荔枝子(《開寶本草》),離枝、丹荔(《綱目》),火山荔(《生草藥性備要》),麗枝(《綱目拾遺》),勒荔(《廣西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腎、胃經。
【功效】
  理氣止痛,祛寒散滯。
【藥用】
  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種子。
【應用】
  用于氣滯寒凝諸痛。荔枝核入肝經血分,善行血中之氣,性溫能散寒邪。治肝經血分寒凝氣滯所致的寒疝腹痛、睪丸腫痛,此為要藥,每與橘核、小茴香、烏藥、吳茱萸等藥配伍,以收溫通止痛之功;若證屬肝經實火,濕熱下注,見睪丸腫痛、陰囊紅腫者,則須配龍膽草、黃柏、大黃、川楝子等藥同用。治肝郁氣滯,胃脘疼痛,可配行氣止痛之木香同用,如《景岳全書》之荔香散。氣滯兼有寒凝、血瘀者,可配香附、高良姜、五靈脂等以行氣散寒,消瘀止痛。治婦人血瘀經痛及產后少腹刺痛,可配香附同用,如《婦人良方》之蠲痛散。
【用法用量】
  6.00 - 10.00 g
【形態】
  常綠喬木,高10~15m。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連柄長10~25cm,或過之;小葉2或3對,少4對,小葉柄長7~8mm,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5cm,寬2~4cm,先端驟尖或尾狀短漸尖,全緣,無毛,薄革質或革質。圓錐花序頂生,闊大,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萼淺杯狀,深5裂,被金黃色短絨毛;花瓣5,基部內側有闊而生厚毛的鱗片;雄蕊6~7,有時8,花絲長約4mm;子房密被小瘤體和硬毛。果卵圓形至近球形,長2~35cm,成熟時通常暗紅色至鮮紅色。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分布于華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廣東和福建南部、臺灣栽培最盛。
【產地】
  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臺灣、四川亦產。銷全國。
【品種考證】
  荔枝核出自《本草衍義》。荔枝入本草文獻始見于《食療本草》。關于荔枝原植物形態特征,歷代文獻多有記載,其中《本草圖經》描述尤為詳盡,云:“荔枝生嶺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榆、涪州、興化軍及二廣州郡皆有之。其品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其木高二三丈,自徑尺至于合抱,頗類桂術、冬青之屬,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其花青白,狀若冠之蕤纓。實如松花之初生者,殼若羅文,初青漸紅。肉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五六月盛熟時,彼方皆燕會其下以賞之。”并有附圖。《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亦附有荔枝圖。根據本草圖文考證,古今荔枝來源一致。
【化學成分】
  種子含皂甙1.12%,鞣質3.43%。又含α-(亞甲環丙基)甘氨酸[α-(Methylenecyclo 一propyl)glycine〕。 種子含α-次甲基環丙基甘氨酸[α-(methylinicyclopropyl)- glycine]。
【藥理作用】
  1 降血糖與肝糖原作用 荔枝核干浸膏水溶液1.3mg/kg 及2.6mg/kg給人鼠灌胃,連續30d,對四氧嘧啶糖尿病有顯著降血糖作用。荔枝核所含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給饑餓22h的小鼠皮下注射230~400mg/kg,使血糖從正常的3.976~7.280mmmol/L降至4.2~1.96mmmol/L,肝溏原含量亦顯著降低。
  2 毒性 荔枝核急性毒性甚低,以20g/kg劑量灌胃,給藥后3d內無—死亡。
【采收加工】
  6~7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食荔枝肉(假種皮)后收集種子,洗凈,(經沸水燙煮或蒸熟后)曬干。用時搗爛。
【炮制】
  1. 荔枝核 《增補萬病回春》:“砍碎。”《景岳全書》:“為末。”《串雅外編》:“去皮。”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生品可用于肝郁氣滯的胃脘疼痛。
  2.炒荔枝核 《瑞竹堂方》:“炒焦黃。”《增補萬病回春》:“砍碎,炒黃色。”《串雅內編》:“炒黃為末。”現行,取凈荔枝核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用時搗碎。炒荔枝核散寒止痛作用較強,多用于寒凝氣滯引起的胃痛、痛經及產后腹痛。
  3.鹽荔枝核 《增廣驗方新編》:“鹽水浸炒。”現行,取凈荔枝核搗碎,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或將荔枝核洗凈,用鹽水煮沸至鹽水被吸盡為度,取出干燥,搗碎。每荔枝核100kg,用食鹽2kg。鹽荔枝核多用于疝氣疼痛。
  貯干燥容器內,鹽荔枝核、炒荔枝核密閉,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心痛及小腸氣 以(荔枝)核慢火中燒存性,為末,新酒調一枚末服。(《本草衍義》)
  2.治疝氣痛極,凡在氣分者最宜用之,并治小腹氣痛等證 荔枝核(炮微焦)、大茴香(炒)等分。上為末。用好酒調服三錢,如寒甚者,加制吳茱萸減半用之。
  3.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者(惟婦人多有之) 荔核一錢,木香八分。為末。每服一錢,清湯調服。(2~3方均為《景岳全書》荔香散)
  4.治疝氣上沖,筑塞心臟欲死,手足厥冷者 荔枝核、陳皮、硫黃各等分。為末,飯丸梧子大。每十四丸酒下,其疼立止,如自覺疼甚不能支持,加用六丸,再不可多。(《醫學入門》硫荔丸)
  5.治婦人血氣刺痛 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去毛,炒)一兩。上為細末。鹽湯、米飲調下二錢,不拘時候服。(《婦人良方》蠲痛散)
  6.治婦人心痛脾疼 用荔枝核灰存性為末,淡醋湯下。亦治男子小兒卒心痛,蚌粉湯下。(《普濟方》)
  7.治狐臭 荔枝核焙干研末,白酒適量,調勻涂擦腋窩,每日2次。(《福建藥物志》)
【參考文獻】
  《本草衍義》:治心痛及小腸氣。
  《本草綱目》:荔枝核入厥陰,行散滯氣,其實雙結而核肖睪丸,故其治頹疝卵腫,有述類象形之義。
  治頹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