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荔枝核 【拼音】 Lizhihe 【概述】 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種子。主產于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夏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凈,曬干。生用或鹽水炙用。用時打碎。 【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肝、胃經。 【功效】 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應用】 1.疝氣痛,睪丸腫痛。本品主入肝經,味辛能行,味苦能泄,性溫祛寒,有疏肝理氣、行氣散結、散寒止痛之功。治寒凝氣滯之疝氣痛、睪丸腫痛,可與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荔核散(《世醫得效方》);或與小茴香、吳茱萸、橘核等同用,如疝氣內消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若睪丸腫痛屬濕熱者,可配龍膽草、川楝子、大黃等同用。 2.胃脘久痛,痛經,產后腹痛。本品辛行苦泄溫通,入肝胃經,有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作用。治肝氣郁結、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可與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景岳全書》);若肝郁氣滯血瘀之痛經及產后腹痛,可與香附研末服,如蠲痛散(《婦人大全良方》),或酌加川芎、當歸、益母草等同用,療效更好。 【用法用量】 煎服,4.5~9g;蛉胪、散劑。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油中成分有3-羥基丁酮等,還有α-亞甲環丙基甘氨酸。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α-亞甲環丙基甘氨酸給小鼠皮下注射,有降血糖作用;荔枝核水或醇提取物、荔枝核油具有調血脂和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動物血清總膽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能對抗ALX所致的自由基損傷,提高抗氧化酶SOD活性;有對抗鼠傷寒沙門氏菌的誘變作用;荔枝核水提取物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 以荔枝核烘干為末口服,治療糖尿病,治愈7例40歲以上中老年非胰島素依賴型無合并癥的糖尿病患者(遼寧中醫雜志,1986,8:31);另以荔枝核片(每片0.3g)口服,治療30例輕型和中型糖尿病,經3~6個月治療,總有效率83.33%(中成藥,1991,11:24)。 【參考文獻】 1.《本草衍義》:“治心痛及小腸氣。” 2.《本草綱目》:“行散滯氣,治頹疝氣痛,婦人血氣痛。” 3.《本草備要》:“入肝腎,散滯氣,辟寒邪,治胃脘痛,婦人血氣痛。” 【圖片】 荔枝 ![]() 荔枝《本草綱目》 ![]() 荔枝樹果實 ![]() 荔枝核 藥材荔枝核 ![]()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