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石菖蒲《青陽客棧》 【名稱】 石菖蒲 【英文】 石菖蒲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菖蒲Drug Sweetflag Rhizome 【拉丁文】 石菖蒲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菖蒲Rhizoma Acori Calami 【異名】 昌本(《周禮》),菖蒲、昌陽(《本經》),卬(《廣雅》),昌羊(《淮南子》),堯時薤、堯韭(《吳普本草》),木蠟、陽春雪、望見消(《外科集驗方》),水劍草(《綱目》),苦菖蒲(《生草藥性備要》),粉菖(《中藥材手冊》),劍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劍葉菖蒲(《四川中藥志》),山菖蒲、溪菖(《藥材學》),石蜈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野韭菜、水蜈蚣、香草(《廣西中草藥》)。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脾經。 【功效】 化痰開竅,化濕行氣,祛風利痹,消腫止痛。 【藥用】 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 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根莖。 【應用】 用于熱病神昏,痰厥。石菖蒲善入心經,功能開竅豁痰,臨床治療濕溫病濕熱釀痰,蒙閉清竅,癥見身熱神昏譫語,多以石菖蒲化濁開竅,并配合其他清熱解毒化痰藥,如《時病論》祛熱宣竅法,即以本品配川貝、連翹等同用;用治痰厥神昏,可配黃芩、半夏等同用,如《霍亂論》昌陽瀉心湯。 用于健忘。石菖蒲氣味清芬,能振奮精神,治健忘,可配人參、茯苓、遠志等,如《千金要方》開心散。 用于耳鳴,耳聾。石菖蒲辛香走散,能開閉塞,治耳鳴、耳聾,可配豬腎、蔥白等,如《圣濟總錄》菖蒲羹。 用于脘腹脹痛。石菖蒲,功能化濕行氣,治濕阻脾胃,脘腹脹痛,可單用,或配伍藿香、半夏、陳皮、川樸等同用,有醒脾健運,開胃寬中之功。 用于噤口痢。石菖蒲氣味芳香,功能醒脾開胃,治噤口痢,偏于脾虛者,可與茯苓、石蓮子、人參等配伍;偏于胸膈熱閉者,可與川連、甘草等配伍,有開胃進食的功效。 【注意】 陰虛陽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芳香,粗5~8mm,外皮黃褐色,節間長3~5mm,根肉質,具多數須根,根莖上部分枝甚密,因而植株成叢生狀,分枝常被纖維狀宿存葉基。葉片薄,線形,長20~30(~50)cm,基部對折,中部以上平展,寬7~13mm,先端漸狹,基部兩例膜質,葉鞘寬可達5mm,上延幾達葉片中部,暗綠色,無中脈,平行脈多數,稍隆起;ㄐ虮干L4~15cm,三棱形。葉狀佛焰苞長13~25cm,為肉穗花序長的2~5倍或更長,稀近等長;肉穗花序圓柱狀,長2.5~8.5cm,粗4~7mm,上部漸尖,直立或稍彎;ò咨。成熟果穗長7~8cm,粗可達1cm;幼果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或黃白色,花、果期2~6月。 生于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濕地或溪澗旁石上。分布于黃河流域以南各地。 【產地】 主產四川、浙江、江蘇。以四川、浙江產量大,銷全國。 【品種考證】 菖蒲首載于《本經》,列于上品。有人認為《本經》所載的生池澤的菖蒲,單從生態推理謂是水菖蒲,這個論點似不夠全面。如《別錄》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陶弘景云:“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概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僅就上文所述,即可看出南北朝以前所用菖蒲明顯地包括大根的水菖蒲和細根的石菖蒲兩個類型。可見《本經》所列菖蒲,亦指兩種而言。至于石菖蒲之名,則首見于《本草圖經》,蘇頌在論述中謂:“亦有一寸十二節,采之初虛軟,曝干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并謂:“黔蜀人亦常將隨行,以治卒患心痛,生蠻谷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此即醫方所用之石菖蒲也。”這一段文字從生態、藥材性狀及效用等幾個方面生動地闡明了它是古代醫方所用的石菖蒲。迨后陳承在《本草別說》中云:“菖蒲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須略無,少泥土,根葉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今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稱用石菖蒲,必此類也。”進一步描述了石菖蒲的典型特征。 ①《別錄》:“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干。”②陶弘景:“(菖蒲)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九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止主風濕,不堪服食。此藥甚去蟲并蚤虱,而今都不言之。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厘華也。東間溪側,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亦斷蚤虱爾。”③《本草別說》:“菖蒲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須絡石,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今兩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蓋氣味不烈而和淡爾。”④《本草圖經》:“菖蒲,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干。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采之初虛軟,暴干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⑤《綱目》:“菖蒲凡五種,生于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于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读_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抱樸子》言,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者尤善,蘇頌言無花實。然今菖蒲,二、三月間抽莖開細黃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非無花也。”⑥《本草原始》:“石菖蒲色紫,折之有肉,中實多節者良,不必泥于九節,咀,忌鐵。”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