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解痙作用:薄荷及其有效成分均有解痙作用。薄荷的乙醇提取物對乙酰膽堿或組胺所致豚鼠離體回腸收縮有顯著抑制作用。另外,薄荷還有保肝、利膽、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采收加工】
薄荷通常一年收割2次,第一次收割(俗稱頭刀)在7月中下旬(小暑后大暑前),主要供提取薄荷油用;第二次收割(俗稱二刀)在10月中下旬(霜降前),主要供藥用。具體收割時尚須注意天氣與氣溫。宜選3~5個晴天后,氣溫高而風小時進行(此時含油高,質量好),割后曬至干或陰干,捆成小把。
【炮制】
1 薄荷 除去老梗及雜質,略噴清水,稍潤,切成約1cm短段,及時低溫干燥(曬干),不宜火烘。
2 蜜薄荷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凈薄荷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薄荷100kg,用煉蜜35kg。
貯干燥容器內,蜜薄荷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附方】
1.治男婦傷風咳嗽,鼻塞聲重 野薄荷二錢,陳皮二錢,杏仁二錢(去皮尖)。引用竹葉十五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2.治溫病初得,頭疼,周身骨節酸疼,肌膚壯熱,背微感寒無汗,脈浮滑者 薄荷葉四錢,蟬退(去足、土)三錢,生石膏(搗細)六錢,甘草一錢五分。水煎服。(《衷中參西錄》清解湯)
3.治心肺壅熱,頭目不清,咽喉不利,精神昏濁,小兒膈熱 真薄荷二兩,桔梗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四錢,燈心煎湯下。(《扁鵲心書》薄荷散)
4.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 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砂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5.治火刑金燥,熱極生風,痰凝喘嗽,口燥舌干,咽喉腫痛,鼻息不利,上焦一切浮火之癥 薄荷葉四兩,粉甘草一兩,官硼砂五錢,嫩桔梗一兩。為極細未,煉蜜和大丸,噙化口中。(《活人方》上清丸)
6.治風熱攻目,昏澀,疼痛,旋眩,咽喉壅塞,語聲不出 薄荷葉、惡實(微炒)各一兩,甘菊花,甘草(炙)各半兩。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生姜溫水調下,食后臨臥服。(《圣濟總錄》薄荷散)
7.治眼弦赤爛 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曬干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8.治結合膜炎 將薄荷葉用冷開水洗凈后,浸入乳汁中10~30min。患眼用5%鹽開水沖洗后,取薄荷葉蓋于患眼上,經10min可再換1葉,每天數次。(《福建藥物志》)
9.治腦漏,鼻流臭涕 野薄荷不拘多少。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10.治一切牙痛,風熱腫痛尤妙 薄荷、樟腦、花椒各等分。上為細末,擦患處。(《醫學統旨》擦牙定痛散)
11.治口瘡 薄荷、黃柏,等分。為末,入青黛少許搽之。(《赤水玄珠》赴筵散)
12.治血痢 薄荷葉煎湯單服。(《普濟方》)
13.治干濕疥瘡,皆以濕熱而生,通身奇癢不休 薄荷一兩,百部一兩,地膚子一兩。每日煎水洗一二次。(《吉人集驗方》)
14.治皮膚隱疹不透,瘙癢 薄荷葉10g,荊芥10g,防風10g,蟬蛻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15.治發背初覺小,后五七日赤熱腫高 乳香一兩,青薄荷四兩。上二味和研勻,厚罨患處。上以青生絹剪靨蓋之,覺干,再以新水潤之。常令濕潤,三五度其熱毒自然消失。(《劉涓子鬼遺方》乳香膏)
16.治瘰疬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 薄荷一束如碗大(陰干),皂莢十梃(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圣惠方》薄荷丸)
【參考文獻】
《藥性論》:使。能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尤與薤作菹相宜。新病差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開寶本草》: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本草圖經》: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藥。
《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熱勞,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
《藥類法象》:氣溫,味苦辛。療賊風傷寒,發汗。主清利頭目。破血,利關節。治中風失音,小兒風痰。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食,令人虛汗不止。
《藥性賦》:味辛,性涼,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湯液本草》:手太陰經、厥陰經藥。
《象》云:能發汗,通骨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虛汗出不止。去枝梗,搓碎用。
《心》云:上行之藥。
陳士良云:能引諸藥入榮衛,又主風氣壅并。
《本草發揮》:潔古云:薄荷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服,令人虛汗不止。《主治秘訣》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巔及皮膚風熱。
《本草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癘疥,風瘙癮疹。揉葉塞鼻,止衄血。
薄荷入手太陰,足厥陰,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癘疥為要藥。戴元禮治貓咬,取其汁涂之有效,蓋取其相制也。
《本草經疏》:薄荷感杪春初夏之氣,而得乎火金之味,金勝火劣,故辛多于苦而無毒。潔古:辛涼,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少陰經。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澼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以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自別之。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