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作用】 王不留行醇提取物給雌性小鼠灌胃給藥5g/kg,連續15d以2:1與雄鼠合籠,用放射免疫法測血漿和子宮組織中cAMP含量.正常妊娠組血漿和子宮中cAMP含量明顯增高,給藥組大鼠的該指標也明顯增高但不妊娠,說明王不留行有抗著床、抗早孕作用。水煎劑對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醇浸液的作用更強。 【采收加工】 秋播的于第2年4~5月收獲。當種子大多數變黃褐色,少數已經變黑時,將地上部分割回,放陰涼通風處,后熟7d左右,待種子變黑時,曬干,脫粒,去雜質,再曬干。 【炮制】 1.王不留行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2.炒王不留行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拌渾(《綱目》作濕用)蒸,從巳至未,出,卻下漿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現行,取凈王不留行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大多數爆裂成白花時,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置于通風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血閉不行,經脈淋澀,不行不止 王不留行一兩,當歸梢、紅花、玄胡索、牡丹皮、生地黃、川芎、烏藥各三錢。共為末,每早服三錢。(《本草匯言》引《東軒產科方》) 2.治婦人因氣,奶汁絕少 瞿麥穗、麥門冬(去心)、王不留行、緊龍骨、穿山甲(炮黃)各等分。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后食豬蹄羹少許,投藥用木梳左右乳上梳三十來梳,一日三服。食前服,三次羹湯投,三次梳乳。(《衛生寶鑒》涌泉散) 3.治乳汁不通 王不留行、川山甲(醋炙)、豬蹄筋膜。三味為末,用酒或水煎服。(《種杏仙方》) 4.治難產逆生,胎死腹中 王不留行、酸漿草(死胎焙用)、茺蔚子、白蒺藜(去刺)、五靈脂(行血俱生用)各等分為散。每服三錢,取利。山水一盞半,入白花劉寄奴子一撮,同煎溫服。(《普濟方》勝金散) 5.治乳癰初起 王不留行一兩,蒲公英、瓜蔞仁各三成,當歸梢三錢。酒煎服。(《本草匯言》) 6.治癰腫 王不留行(成末)二升,甘草五兩,野葛二兩,桂心四兩,當歸四兩。上五物,治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醫心方》王不留行散) 7.治疔腫初起 王不留行子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瀕湖集簡方》) 8.治諸淋及小便常不利,陰中痛,日數十度起,此皆勞損虛熱所致 石韋(去毛)、滑石、瞿麥、王不留行、葵子各二兩。上五味,搗篩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外臺》引張文仲方) 9.治血淋不止 王不留行一兩,當歸身、川續斷、白芍藥、丹參各二錢。分作二劑,水煎服。(《本草匯言》引《東軒產科方》) 10.治頭風白屑 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摻一夜,篦去。(《圣惠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金創,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塞。 《名醫別錄》:味甘,平,無毒。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瘺乳,婦人難產。 《藥性論》:能治風毒,通血脈。 《日華子本草》:治發背,游風風疹,婦人血經不勻,及難產,根、苗、花、子并通用。 《開寶本草》:味苦、甘,平,無毒。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瘺乳,婦人難產。 《本草圖經》:仲景治金瘡,有王不留散;《貞元廣利方》治諸風痙,有王不留湯,皆最效。 《湯液本草》:味苦,陽中之陰。甘平,無毒。 《珍》云:下乳,引導用之。 《藥性論》云:治風毒,通血脈。 《日華子》云:治游風,風疹,婦人月經不勻。 《本草發揮》:潔古云:苦甘,陽中陰也。下乳引導用之,利血脈。 《本草綱目》: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王執中《資生經》云:一婦人患淋臥久,諸藥不效。其夫夜告予。予按既效方治諸淋,用王不留行+余葉煎湯,遂令服之。明早來云,病減八分矣。再服而愈。 利小便,出竹木刺。 《本草經疏》:王不留行稟土金火之氣,故味苦甘平。平者辛也,其氣應溫而無毒,苦能泄,辛能散,甘入血,溫能行,故主金瘡,止血,遂痛出刺,除風痹內寒,癰疽,惡瘡瘺乳,婦人難產,入血活血之要藥也。若夫心煩,鼻衄,應是血分熱病,非同涼血藥用,未見其可也。入足厥陰經。 簡誤:孕婦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氣平。陽中之陰。無毒。主金瘡止血逐痛,治女科催產調經。除風痹、風痙、內寒;消乳癰、背癰、外腫。出刺下乳,止衄驅煩。 《本草乘雅》:命名之義亦奇,吾身有王,所以主吾身之氣血,及主氣血之留行者,氣血之留,王不留,則留者行矣。氣血之行,王不行,則行者留矣。顧血不止,與難產無乳者,兩可用此,其義自見。 《藥性解》:王不留行,味苦甘,性平,無毒,入心、肝二經。主金瘡止血、癰疽毒瘡、心煩鼻衄、難產,出竹木刺入肉,治風毒,通血脈。 按:王不留行專療血癥,而心主血、肝藏血者也。故均入之。癰疽等癥,血不和也。經曰: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此主和血,固宜治之。又治風毒者,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景岳全書》:一名金盞銀臺。味苦,平,性滑利,乃陽明沖任血海藥也。治風毒,通血脈,療婦人難產及經滯不調,下乳汁,利小便,除風濕痹痛,止心煩鼻衄,發背癰疽瘡瘺,游風風疹,出竹木刺,及金瘡止血,亦能定痛。 《本草備要》:通行血。 甘苦而平。其性行而不住,能走血分,通血脈,乃陽明沖任之藥。陽明多氣多血。除風去痹,止血定痛,通經行便,下乳催生。俗云: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之乳長流。治金瘡,止血。癰瘡,散血。出竹木刺。孕婦忌之。 《本經逢原》:王不留行專行血分,乃陽明、厥陰、沖、任之藥。能通乳利竅,其性走而不守,故妊婦禁服。一婦患淋臥久,用此煎服,再劑而愈。其利小便,出竹木刺,與瞿麥同功。 《本草求真》:[批]入肝行血不留。 王不留行專入肝、胃。在古已命其名,謂此雖有王命,其性走而不守,不能以留其行也。又按古書有云: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之乳長流。亦云行血之力也。觀此數語,已得氣味主治大要矣。又著其味曰辛、曰甘、曰平,其氣曰溫,其功則能入足厥陰肝經血分,去風除痹,通經利便,下乳催生,散癰腫,拔竹刺。與瞿麥同功,則知氣味疏泄,洵爾至極,又安能有血而克止乎。何書又言止血定痛,能治金瘡,似與行血之意又屬相悖,頌曰:張仲景治金瘡,有王不留行。貞元《廣利方》治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皆最效。詎知血瘀不行,得此則行,血出不止,得此則止,非故止也,得其氣味以為通達,則血不于瘡口長流,而血自散各經,以致其血自止,其痛即定,豈必以止為止哉。意義彰明。但古人表著治功,多有如此立說,以留后人思議,不可不細審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