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王不留行《青陽客棧》 【名稱】 王不留行 【英文】 Cowherb Seed 【拉丁文】 Semen Vaccariae 【異名】 不留行、王不流行(《吳普本草》),奶米(《救荒本草》),王不留(《綱目》),麥藍子(《甘泉縣志》),剪金子(《新華本草綱要》),留行子(山東)。原植物麥藍菜(《救荒本草》)又名:禁宮花、剪金花(《日華子本草》),金剪刀草(《稗史》),金盞銀臺(《綱目》),王母牛(山東),大麥牛(江蘇),道灌草、兔兒草、麥加菜。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平。歸肝、胃經(jīng)。 【功效】 活血通經(jīng),下乳消癰。 【藥用】 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 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 [Saponaria sagetalis Neck.;Vaccaria pyramidata Medic.] 的種子。 【應用】 用于婦女經(jīng)行腹痛,經(jīng)閉,難產(chǎn)。王不留行為肝經(jīng)血分之藥,其性走而不守,有活血通經(jīng)之功。治肝氣郁結(jié),沖任不調(diào)所致痛經(jīng)、經(jīng)閉,常與柴胡、郁金、香附、川芎等疏肝活血之品合用,可使經(jīng)行通暢;若瘀血阻滯而致痛經(jīng)、經(jīng)閉者,則常與桃仁、紅花、當歸等活血通經(jīng)之品配伍。 用于產(chǎn)后乳汁不通。因抑郁不舒,氣機壅滯,乳汁不通,乳房脹痛者,常用王不留行與柴胡、青皮、川芎、穿山甲等利氣活血之品同用,以通經(jīng)下乳。因氣血虛弱而乳少者,可與木通、豬蹄等下乳之品加入四物湯煎服,以從本論治,則乳汁可下;或以參、芪、歸、芍等補氣生血,益乳汁之化源為主,少佐王不留行以通乳。 用于乳癰、癰腫。王不留行有宣泄絡脈壅滯而消癰腫之功,常與蒲公英、天花粉、赤芍、穿山甲等同用,共起清熱解毒,活血消癰腫之效。 【注意】 孕婦、血虛無瘀滯者均禁服。 【用法用量】 6.00 - 10.00 g 【形態(tài)】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cm。全株平滑無毛,惟稍有白粉。莖直立,上部呈二叉狀分枝,近基部節(jié)間粗壯而較短,節(jié)略膨大,表面呈乳白色。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5~7.5cm,寬0.5~3.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稍連合抱莖,全緣,兩面均呈粉綠色,中脈在下面突起,近基部較寬。疏生聚傘花序著生于枝頂,花梗細長,下有鱗片狀小苞片2枚;花萼圓筒狀,花后增大呈5棱狀球形,頂端5齒裂;花瓣5,粉紅色,倒卵形,先端有不整齊小齒;雄蕊10,不等長;子房上位,1室,花柱2。蒴果包于宿存花萼內(nèi),成熟后先端呈4齒狀開裂。種子多數(shù),暗黑色,球形,有明顯的疣狀突起。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路旁,尤以麥田中最多。也有栽培。除華南地區(qū)外,其余各地幾乎都有分布。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以河北產(chǎn)量最大,銷全國并出口。此外,吉林、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陜西、江蘇、浙江、江西、新疆等地亦產(chǎn),多自產(chǎn)自銷。 【品種考證】 王不留行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上品。韓保升《蜀本草》云:“葉似菘藍等,花紅白色,子殼似酸漿,實圓黑似菘子,如黍粟,今所在有之。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救荒本草》王不留行條云:“苗高一尺余。其莖對節(jié)生叉。葉似石竹子葉而寬短,抱莖對生,腳葉似槐葉而狹長。開粉紅花。結(jié)蒴如松子大,似罌粟殼樣極小。有子如葶藶子大而黑色。”另有“麥藍菜”條,所述與此基本相同。《綱目》云:“多生麥地中。苗高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jié)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棱,殼內(nèi)包一實,大如豆,實內(nèi)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以上諸家本草記載的生境及形態(tài)特征均與本種相符,尤以李時珍所述“殼有五棱”正是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種子的特征。 ①陶弘景:“王不留行,今處處有。人言是蓼子,亦不爾。葉似酸漿,子似菘子,而多入癰痿方用之。”②《蜀本草》:“《圖經(jīng)》云,王不留行葉似菘藍等,花紅白色,子殼似酸漿,實圓黑似菘子,如黍粟。今所在有之。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曬干。” ③《日華子本草》:“王不留行,根、苗、花、子并通用。”④《本草圖經(jīng)》:“王不留行,生太行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寸已來。根黃色,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而生,如菘子狀,又似豬藍花。五月內(nèi)采苗莖曬干用。俗間亦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張仲景治金瘡有王不留行散,貞元《廣利方》療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⑤《救荒本草》;“王不留行,生太行山谷,今祥符、沙堈間亦有之。苗高一尺余,其莖對節(jié)生叉。葉似石竹子葉而寬短,播莖對生,腳葉似槐葉而狹長。開粉紅花。結(jié)蒴如菘子大,似罌粟殼樣極小,有子如葶藶子大而黑色。”“麥藍萊,生田野中。莖葉俱深萵苣色,葉似大藍梢葉而小,頗尖,其葉抱莖對生,每一葉間,攛生一叉,莖叉梢頭,開小肉紅花。結(jié)蒴有子,結(jié)小桃紅子。”⑥《綱目》:“王不留行,多生麥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jié)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棱,殼內(nèi)包一實,大如豆,實內(nèi)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陶氏言葉如酸漿,蘇氏言花如菘子狀者,皆欠詳審,以子為花葉狀也。燈籠草即酸漿也。苗子皆入藥。”⑦《中藥志》:“古人對于王不留行的記載互不一致。宋朝《證類本草》王不留行的附圖中,其中河中府王不留行,可能是石竹科女婁菜Melandrium apricum(Turcz.) Rohrb.之類,成德軍王不留行可能是蓼屬(Polygonum)植物,江寧府王不留行大概是蓼科植物。明朝《本草綱目》與清朝《本經(jīng)疏證》所描述的王不留行系石竹科植物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與現(xiàn)今大部分地區(qū)用藥一致。” 【商品規(guī)格】 在商品中,有時易混入豆科野豌豆屬植物的種子,主要的如硬毛果野豌豆Vicia hirsuta(L.)S. F.Gray(原植物參閱“小巢菜”條)、窄葉野豌豆V.angustifolia L. 的種子,應予區(qū)別。 【化學成分】 種子含多種皂甙,其中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 C75 H118 O40),由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巖藻糖、鼠李糖組成。皂甙水解可得王不留行次皂甙(vaccaroside,C36 H54 O4,在種子中含量約8%),繼續(xù)水解得棉根皂甙和葡萄糖醛酸。另含異肥皂草甙(Isosaponarin),酸解時則其甙元肥皂草素(Saponaretin)一部分脫水而生成牡荊素(Vitexin)。又含棉子糖及一種化合物,熔點265~ 267℃,水解得葡萄糖。此外,含淀粉53%,脂肪4.32%,蛋白質(zhì)9.34%,灰分4.28%,預試有生物堿和香豆精類的反應。同屬植物窄葉野豌豆的種子含巢菜甙(Vicianin)。每公斤種子所含巢菜甙約含氫氰酸0.75克。花和豆莢含黑色素(Melanin)。種子含多種皂甙,已分離 得王不留行皂甙(vacsegoside),王不留行皂甙用2%硫酸水解得王不留行次皂甙 (vaccarosede)及D-葡萄糖、L-阿拉伯糖、D-木糖、L-巖藻糖(L-夫糖)(L-fucose)、L-鼠李糖;王不留行次皂工地再經(jīng)酸(乙酸加硫酸)水解得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及β-D- 葡萄醛酸。又據(jù)報道,王不留行皂甙用酶或堿液進行水解,其水解產(chǎn)物因水解條個件不同而有所差異。種子尚含王不留行黃酮甙(vaccarin)。此外,預試還含生物堿及香豆素類化合物。另含異肥皂草甙(isosapoarin),酸解時得甙元肥草素(saponaretin),一部分脫水而生成牡荊素 (vitexin),尚含棉子糖及一種化合物,熔點265~267℃,水解得葡萄糖。此外,含淀粉53%,脂肪4.32%,蛋白質(zhì)9.34%,灰分4.28%。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