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蒸白果仁 《滇南本草》:“同糯米蒸。”現行,取凈白果仁置蒸籠內,加熱蒸透,取出干燥。 5.煨白果 (1)火煨:《品匯精要》:“火煨,去殼用。”現行,取帶殼白果,放入暗炭火中,煨至外殼爆裂即取出,剝去外殼取肉即得。 (2)紙煨:取原藥材,用濕草紙裹好,置灰火中煨至有香氣,取出,打破去殼。 (3)面煨:面粉拌水裹后投入子河火中燒煨,取出去殼。 6.蜜白果仁 《綱目拾遺》:“去皮心,煮熟蜜餞。”現行,先將蜂蜜置鍋內,加熱至沸,倒入搗碎的白果仁,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白果仁0.5kg,用煉蜜0.06kg。 貯干燥容器內,炒白果仁、蒸白果仁、煨白果仁、蜜白果仁,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蛀,防泛油。 【附方】 1.治(鼻句)喘 白果二十一枚(去殼砸碎,炒黃色),麻黃三錢,蘇子二錢,甘草一錢,款冬花三錢,杏仁一錢五分(去皮尖),桑皮三錢(蜜炙),黃芩一錢五分(微炒),法制半夏三錢(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上用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不拘時。(《攝生眾妙方》定喘湯) 2.治小使白濁 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飲,日一服,取效止。 3.治赤白帶下,下元虛憊 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半。為末,用烏骨雞一只,去腸盛藥,瓦器煮爛,空心食之。(2~3方出自《瀕湖集簡方》) 4.治夢遺 銀杏3粒。酒煮食,連服4~5d。(《湖南藥物志》) 5.治小便頻數,遺尿 陳白果5粒,蝸牛3個(焙干)。研末沖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6.治慢性淋濁,婦女帶下及眩暈 白果仁(炒熟去殼)、淮山藥等分。焙燥研細粉,混和,每日40g,分3~4次,米湯或溫開水調服。(《現代實用中約》) 7.治神經性頭痛,前額部陣發性頭痛,發作時重濁鈍痛,嗡嗡作響,伴有脹悶感 帶殼生白果60g,搗裂入砂鍋,加水5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1日服完。以上一劑可連煎3次,服3d。[《中醫雜志》1982,(4):72] 8.止頭風,眼疼 白果肉搗爛敷太陽穴。(《滇南本草》) 9.治眩暈跌倒,老年人更妙 鮮白果二個,去殼衣,研爛,空心開水沖服,至重者不過三五服愈。(《惠直堂經驗方》) 10.治噎食反胃、白濁、冷淋 白果肉同糯米蒸,和蜜丸,與核桃搗爛服之。(《滇南本草》) 11.治慢性腎小球腎炎(中、后期),正氣虛損,蛋白尿久不消者 芡實30g,白果10枚,糯米30g(食量少者,芡實、糯米均可用15~20g)。煮粥,每日1次,10d為1療程,間歇服2~4療程。[《中醫雜志》1985,(9):47] 12.治耳出膿血不止 白果(鮮者)搗爛,用綿裹繳入耳。(《窮鄉便方》) 13.治鵝掌風,雁來風 銀杏肉打爛搓擦,如干,撲之渣,不可水洗,再加冰片、麝香各三分研勻,桐油調涂上,以艾火熏之。(《解圍元藪》) 14.頭面癬瘡 生白果仁,切斷,頻擦取效。(《綱目》引《邵氏經驗方》) 15.治肺結核 白果核12g,白毛夏枯草30g。煎服。(《安徽中草藥》)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銀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時方藥亦時用之。其氣薄味厚,性澀而收,色白屬金,故能入肺經,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生搗能浣油膩,則其去痰濁之功,可類推矣。其花夜開,人不得見,蓋陰毒之物,故又能殺蟲消毒。然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脹昏頓。 熟熱,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涂鼻面手足,去皶皰黑斑皸皺。及疥癬疳匿陰虱。 《本草蒙筌》:白果一名銀杏,俗呼鴨腳。多食則動風作痰。食滿一千,令人少死。陰毒之果,不可不防。古方取其所能,僅治白濁獲效。小兒勿食,極易發驚。 《本草備要》:一名銀杏,澀,斂肺去痰。 甘苦而溫,性澀而收。熟食溫肺益氣,色白屬金,故入肺。定痰哮,斂喘嗽,縮小便,止帶濁;生食降痰解酒,消毒殺蟲。花夜開,人不得見,性陰有小毒,故以消毒殺蟲。多食則收澀太過,令人壅氣臚脹,小兒發驚動疳。食千枚者死。 《本經逢原》:銀杏,定喘方用之。生嚼止白濁,降痰消毒殺蟲,涂鼻面手足,去齇皰皯黯。生搗能浣油膩,同水搗漿衣,殺蟲虱,去痰滌垢之功,可例推矣。熟則壅遏閉氣,多食令人臚脹昏悶。昔有饑者,薄暮食此過多,次日脹悶欲死,急以鵝翎蘸香油探吐,方可得生;糞清灌之亦生,取其能降泄也。 《本草求真》:[批]生用滌痰除垢,熟則脹悶欲絕。 白果專入肺。雖屬一物,而生熟攸分,不可不辨。如生食則能降痰解酒,消毒殺蠱,以漿涂鼻面手足,則去齇皰皯黯油膩,及同汞浣衣,則死蟲虱,其花夜開,人不得見,性陰,有小毒,故能消毒殺蟲。何其力銳氣勝,而能使痰與垢之悉除也。至其熟用,則竟不相同,如稍食則可,再食則令人氣壅,多食則即令人臚脹昏悶,昔已有服此過多而竟脹悶欲死者,食千枚者死。然究其實,則生苦未經火甘,而性得肆其才而不窒;熟則經火煅制,而氣因爾不伸,要皆各有至理,并非空為妄談已也。《本草匯》曰:白術、熟地、熟杏、大面皆屬閉氣之品。 《得配本草》:甘、苦,澀。有小毒。入手太陰經。熟用,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止帶濁;生用,降痰,消毒殺蟲。 配百藥煎,治腸風;配麻黃、甘草,治哮喘。 多食壅氣動風,發驚暴厥。 《本草新編》:味甘、少澀,氣微寒。入心經,通任、督之脈,至于唇口。有毒,多食至千者死。治白濁,清心。性不能烏須發,然烏須發必須用之,引烏黑之于汁至于唇口之間的變白也。此從來《本經》之所未言。 白果不可多用,然小兒又最宜食之。蓋小兒過餐水果,必傷任督之脈,五日內,與十枚熟食,永不飽傷之苦,并不生口疳之病。 或疑白果有損無益,先生謂能補任督之脈,此從前注《本草》者并未言及,何說之創乎?嗟乎。神農嘗百草,安能盡嘗,則注《本草》者,何能盡注,所望于后人之闡發者實多。況白果補任督,又鐸聞之于純陽呂祖之教,以治舍弟選之之于丙郎,而親效者乎。蓋丙郎多食水果,脾胃兩困,越中兒科治之不效。適呂祖鸞降,訓鐸用六君子湯加白果汁枚治之,不旬日全愈。請問用白果之故。呂祖曰:丙郎乃傷任督脈也,非白果不效,故用之耳。志之以見鐸之立論,非無本之學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