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白果《中藥全書》 【名稱】 白果 【拼音】 Baiguo 【英文】 Ginkgo Seed 【拉丁文】 Semen Gingko 【異名】 銀杏核,公孫樹子,鴨腳樹子。 【性味歸經(jīng)】 甘、苦、澀,平。有毒。歸肺經(jīng)。 【功效】 斂肺定喘,止帶,縮尿。 【藥用】 本品為銀杏科植物銀杏Ginkgo biloba L2.除去肉質(zhì)外種皮的種子。 【應(yīng)用】 1.用于哮喘痰嗽。本品性澀而收,能斂肺定喘,兼化痰之功,為治喘咳所常用。如肺腎兩虛之虛喘,配五味子、胡桃肉等以補(bǔ)腎納氣,斂肺平喘;若哮喘痰嗽兼風(fēng)寒引發(fā)者,配麻黃同用,二者一散一斂,開肺散邪而不致耗傷肺氣,斂肺平喘而無留邪之弊,如《攝生 眾妙方》之鴨掌散;若外感風(fēng)寒而內(nèi)有蘊(yùn)熱而喘者,則配麻黃、黃芬等同用,如定喘湯。若肺熱燥咳,喘咳無痰者,配天冬、麥冬、款 冬花以潤肺止咳。近代有以本品配地龍、黃芩等,治慢性氣管炎屬肺熱型者。 2.用于帶下,白濁,小便頻數(shù),遺尿等。本品收澀而固下焦。治婦女帶濁,屬脾腎虧虛帶下清稀者,為本品所宜,常配山藥、蓮子、鳥骨雞等相須而用;若屬濕熱帶下,色黃腥臭者,則配黃柏、車前子等,以清濕濁止帶,如易黃湯。治小便頻數(shù)、遺尿,常配熟地、山 萸肉、覆盆子等,以補(bǔ)腎固澀。 【注意】 有實(shí)邪者禁服。生食或炒食過量可致中毒,小兒誤服中毒尤為常見。 1.《紹興本草》:“生食戟人。” 2.《日用本草》:“多食壅氣動(dòng)風(fēng),小兒多食昏霍,發(fā)驚,引疳;同鰻鱺魚食患軟風(fēng)。” 3.《本草綱目》:“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脹昏頓。” 4.《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壅氣動(dòng)風(fēng),小兒發(fā)驚動(dòng)疳。中其毒者,昏暈如醉,白果殼或白鲞頭,煎湯解之。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搗碎。 【形態(tài)】 落葉喬木。枝分長枝與短枝。葉簇生于短枝、或螺旋狀散生于長枝上,扇形,上緣淺波狀,有時(shí)中央淺裂或深裂,脈叉狀分枝;葉柄長;▎涡援愔辏⊥,球花生于短枝葉腋或苞腋,與葉同時(shí)開放,雄球花成柔荑花序狀,雌球花有長梗,梗端2叉,叉端生一珠座, 每珠座生一胚珠,僅一個(gè)發(fā)育。種子核果狀,橢圓形至近球形,外種皮肉質(zhì),有白粉,熟時(shí)橙黃色;ㄆ3~4月,種子9~11月成熟。為我國特有樹種。浙江天目山有野生,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廣西、四川、河南、山東、湖北、遼寧,以廣西產(chǎn)品為佳。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耐寒、耐旱、忌澇。在年平均溫度10~18℃,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不低于零下20℃,年降雨量600~1500mm的氣候及土層深厚的砂質(zhì)壤土中生長良好。用種子、分株和嫁接繁殖。種子繁殖:種子秋季采收后,當(dāng)年播種或翌年春播種,春播需混砂催 芽,播種量每1hm2 600~675kg,橫向開溝,溝距25~30cm,深4cm,每隔10cm播1粒種子,覆土3~4cm,當(dāng)年畝高25~30cm,秋季落葉 后可移栽。分株繁殖:從壯齡雌性母樹根蘗古中選留4~5株健壯苗,高1m左右時(shí)移栽。嫁接繁殖:在生長30年,長勢旺盛而豐產(chǎn)的雌株 上選二至三年生的枝條為接穗,砧木用種子繁殖的實(shí)生苗,采用切接或皮下被接法嫁接。定植,一般早春定植,行株距6m×5m,或 8m×7m,定植前應(yīng)接樹苗大小開穴,穴深40~50cm,寬60~70cm,起苗后如主根過長,可稍加修剪。穴栽,填土澆水踏實(shí),然后培土 成丘。按總數(shù)的5%配置雄樹,雄樹按風(fēng)向分散栽植,以利授粉。種子發(fā)芽后,4~5月除草1次,可追施人畜糞水或氮素化肥催苗。7月和 10月備除草1次,10月除草后追施人畜糞水或土雜肥。定植后每年春季發(fā)芽前及秋季落葉后,在距主干60~100cm處開環(huán)狀溝,施人畜糞 水各1次。嫁接后4~5年如分枝過多過密,需適當(dāng)修剪,以利生長。苗木莖腐病,一般在雨季后發(fā)生。 【品種考證】 銀杏始載于《日用本草》。《本草綱目》載:“銀杏,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固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汝南圃史》稱本植物為公孫樹。古代本草僅以種子入藥,現(xiàn)代則另有用樹葉。 【商品規(guī)格】 按大小分一、二、三等。 【顯微特征】 白果粉末:淺黃棕色。 1.淀粉粒單粒長圓形、圓形、卵圓形或類三角形,長5~18μm,點(diǎn)狀、裂縫狀、飛鳥狀或三叉狀,大?梢妼蛹y。 2.石細(xì)胞單個(gè)散在或教個(gè)、十?dāng)?shù)個(gè)成群,類圓形、長圓形、類長方形、貝殼形或不規(guī)則形,有的具突起,長61~322μm,直徑27~125μm,壁厚,紋孔及孔溝清晰,可見層紋,有的胞睦含有黃棕色或紅棕色物。 3.內(nèi)種皮薄壁細(xì)胞淺黃棕色或紅棕色,類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 4.胚乳薄壁細(xì)胞無色,類圓形或長圓形,內(nèi)充滿淀粉粒。 5.具緣紋孔管胞多破碎,直徑33~72μm,末端漸尖或鈍圓。 【化學(xué)成分】 種仁含蛋白質(zhì)6.4%,脂肪2.4%,碳水化合物36%,糖6%(主要為蔗糖),少量組氨酸及微量胡蘿卜素、核黃素,以及鈣、磷、鐵等。另有報(bào)道干燥種仁含淀粉67.6%,蛋白質(zhì)13.1%,脂肪2.9%,聚戊糖1.6%,灰分3.4%,并有錳的反應(yīng)。近來研究尚含β-谷甾醇、β-谷甾 醇-葡萄糖甙、松醇(pino1)等化合物。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40ml,加熱回流1小時(shí),濾過,濾液蒸干,殘?jiān)铀?5ml使溶解,通過少量棉花濾過,濾液通過聚酰胺小柱(80~100目,3g,內(nèi)徑10~15mm),用水70ml洗脫,洗脫液用醋酸乙酯振搖提取2次,每次40ml,合并醋酸乙酶液,蒸干,殘?jiān)蛹状?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銀杏內(nèi)酯A、C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10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下以含4%醋酸鈉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醋酸乙酯一丙酮一甲醇(10:5:5: 0.6)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醋酐,在140~160℃加熱3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 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diǎn)。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