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兜鈴《中藥學7版》 【名稱】 馬兜鈴 【拼音】 Madouling 【出處】 《藥性論》 【概述】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馬兜鈴A. debilis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實。前者主產于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后者主產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曬干,生用、炒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苦、微辛,寒。歸肺、大腸經。 【功效】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應用】 1.肺熱咳喘。本品性寒質輕,主入肺經,味苦泄降,善清肺熱,降肺氣,又能化痰。故熱郁于肺,肺失肅降,發為咳嗽痰喘者最宜,常配桑白皮、黃芩、枇杷葉等同用;治肺虛火盛,喘咳咽干,或痰中帶血者,則配阿膠等同用,以養陰清肺止咳平喘,如補肺阿膠散(《小兒藥證直訣》)。 2.痔瘡腫痛或出血。本品又入大腸經,能清除大腸積熱而治痔瘡腫痛或出血,常配生地、白術等藥內服,也可配地榆、槐角煎湯熏洗患處。 此外,又能清熱平肝降壓而治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 【注意】 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嘔吐。虛寒喘咳及脾虛便溏者禁服,胃弱者慎服。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煎湯薰洗。一般生用,肺虛久咳炙用。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北馬兜鈴果實含馬兜鈴酸A、C、D,β-谷甾醇和木蘭花堿。馬兜鈴果實和種子含有馬兜鈴酸A和季銨生物堿。 2.藥理作用:明顯止咳作用,煎劑有微弱祛痰作用;舒張支氣管,緩解支氣管痙攣。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從馬兜鈴中提取馬兜鈴酸,經500名產婦服后,分娩期感染率從26.8%下降至8.2%(國外醫學·藥學分冊,1979,1:86) 4.不良反應:服用馬兜鈴3O~90g可引起中毒反應,所含木蘭花堿,對神經節有阻斷作用,并具有箭毒樣作用。臨床表現為頻繁惡心、心煩、嘔吐、頭暈、氣短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出血性下痢,知覺麻痹,嗜睡,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由腎炎而引起蛋白尿及血尿。輕度癥狀如惡心、嘔吐等,用蜜炙馬兜鈴后再入藥,可免此弊;較嚴重者,需對癥處理,可洗胃、服濃茶或鞣酸等。肌內注射維生素B1,1日2次,每次2Omg,靜脈注射25%葡萄糖液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1000~1500ml。出現麻痹或呼吸困難時,可用苯甲酸鈉,咖啡因,或尼可剎米或樟腦磺酸鈉等肌內注射。 【參考文獻】 1.《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 2.《本草經疏》:“馬兜鈴,入肺除熱,而使氣下降。咳嗽者,氣升之病,氣降熱除,嗽自平矣。痰結喘促,亦肺熱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瘺瘡,無非血熱。況痔病屬大腸,大腸與肺為表里,清臟熱則腑熱亦清矣,故亦主之。” 3.《本草正義》:“宣肺之藥,紫菀微溫,兜鈴微清,皆能疏通壅滯,止嗽化痰,此二者,有一溫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熱嗽、寒喘熱喘主治。”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