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芥子《青陽客棧》 【名稱】 白芥子 【英文】 White Mustard Seed 【拉丁文】 Semen Sinapis Albae 【異名】 辣菜子(《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肺、胃經。 【功效】 化痰逐飲,散結消腫。 【藥用】 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 Brassica alba L. 的種子。 【應用】 用于寒濕痰飲停滯肺胃胸脅諸證。寒痰壅肺,咳喘痰多清稀,常以白芥子與蘇子、萊菔子同用以降氣化痰,如《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若痰飲停聚胸膈,胸滿脅痛,咳逆喘促,可與甘遂、大戟配用,以豁痰逐飲,如《三因方》控涎丹;若咳引脅痛,氣短不能平臥者,也可配伍椒目、葶藶子、茯苓等。痰熱結胸,見心下痞滿脹痛,咳痰黃稠,口干舌紅等,可與枳實、瓜蔞、黃芩等同用,以清肺化痰,利氣寬胸。以白芥子制劑外貼穴位,冬病夏治,對喘息型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有較好療效。 用于痰滯經絡所致肩臂肢體關節疼痛。白芥子善于溫通經絡,疏散凝聚之痰,常配肉桂、沒藥、木香等,有消腫散結之效,如《婦人良方》白芥子散。治痰濕流注所致的陰疽腫毒,可與鹿角膠、肉桂、麻黃等同用,以加強溫通作用,如《外科全生集》陽和湯。藉其通絡消腫之功,也可用于跌打傷腫,可與紅花、雞血藤等同用,以加強化瘀消腫之力。 此外,白芥子尚可治療胃寒之翻胃吐食或嘔吐清涎,有溫中散寒作用。 【注意】 肺虛久咳,陰虛火旺者禁服。白芥子油對皮膚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發泡,皮膚過敏或潰破者忌外用。內服過量可催吐,引起胃腸炎。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壯草本,高40~120cm。莖直立,具縱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葉互生,質薄,具柄;莖基部葉片大頭羽狀裂或近全裂,寬橢圓形或卵圓形,長6~15cm,寬2~3cm,頂裂片大,有側裂片1~3對,邊緣具疏齒;莖生葉較小,具短柄,向上裂片數漸少。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4,綠色,直立,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8.5~9.5mm,短雄蕊長6~6.5mm;雌蕊1,子房長柱形,長9~10mm,密被白色長刺毛。長角果圓柱形長2~2.5cm,密被白色硬刺毛,果瓣在種子間縊縮成念珠狀,角果先端具扁平劍形的喙。種子近球形,淡黃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原產于歐洲。我國遼寧、山西、新疆、山東、安徽、四川、云南多有栽培。 【產地】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于山西、山東、安徽、新疆、河南、四川、河北、陜西、云南等地。以安徽、河南產量為大。銷華北、東北地區。 【品種考證】 白芥,始見于《新修本草》“芥”條內,云:“此芥有三種……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蜀本草》中也載有:“一種葉大,子白且粗,名曰胡芥,噉之及藥用最佳。”至宋代《開寶本草》始將白芥獨立成條。《綱目》云:“以八九月下種,冬生可食。至春深莖高二三尺,其葉花而有丫,如花芥葉,青白色……三月開黃花,香郁。結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黃白色。”考諸家之說,即今白芥。 【化學成分】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堿(Sina- pine)、芥子酶(Myrosin)、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 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p一Hydroxy-benzyl 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堿(Sina-pine 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堿經堿性水解可 生成芥子酸和膽堿。 尚含4-羥基苯甲酰膽堿(4- hydroxybenzoyl-choline)及4-羥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白芥子甙以芥子酶水解,生成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 (p-hydroxybenzyl isothiocyanate)、重硫酸芥子堿(sinapine bisulphate)及葡萄糖;芥子堿在堿性深液中進一步分解為芥子酸 (sinapic acid)和膽堿。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在堿性溶液中極不穩定,分解為對羥其芐醇(p-hydroxybenzylalcohol) 和硫代氰酸根。 【采收加工】 春播于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實大部分出現黃色時割下全株,后熟數日,選晴天曬干,脫出子粒,簸除雜質即可入藥。 【炮制】 1.白芥子 《外臺》:“去土石。”“搗碎。”《丹溪心法》:“去殼。”《炮制大法》:“去梗取穗。”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炒白芥子 《圣惠方》:“微炒。”《本草圖經》:“炒熟,勿令焦,細研……”《本草匯》:“微焙。”現行,取凈白芥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或棕黃色,有爆裂聲,香辣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炒后藥性緩和,擅長于溫肺豁痰利氣。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附方】 1.治老人痰氣喘咳,胸滿懶食 白芥子、紫蘇子、蘿卜子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首,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2.治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唾涎,手腳重,腿冷痹,氣脈不通等;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曬干,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熱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數丸不妨,其效如神。(《三因方》控涎丹) 3.治胸脅痰飲 白芥子五錢,白術一兩。為末,棗肉和搗為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湯下百丸。(《本草匯言》引《摘玄方》) 4.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 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 5.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 外用白芥子為末,醋調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