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瓦楞子《青陽客棧》 【名稱】 瓦楞子 【拉丁文】 Concha Arcae 【異名】 蛤殼(《本草拾遺》),瓦屋子(《嶺表錄異》),瓦壟子(《丹溪心法》),蠟子殼(《本草蒙筌》),花蜆殼(《浙江中藥手冊》),瓦壟蛤皮(《中藥志》),血蛤皮(《山東中草藥手冊》),毛蚶皮(《青島中草藥手冊》)。原動物①魁蚶又名:魁陸(《爾雅》),魁蛤(《說文》),毛蛤(《山東中藥》),大毛蛤(大連),赤貝(山東長島);②泥蚶又名:灰蛤(《藥材學〉,垅蛤(《中國藥用動物志》),粒蚶、瓦壟蛤(《我國的海產(chǎn)貝類及其采集》),蚶子(俗稱)。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咸,性平。歸肝、肺、胃經(jīng)。 【功效】 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 【藥用】 為蚶科動物魁蚶 Scapharca inflata (Reeve)[Arca inflata Reeve]、泥蚶 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Arca granosa Linnaeus]及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Arca subcrenata Lischke]的貝殼。 【應用】 用于癭瘤,瘰疬。瓦楞子味咸軟堅,消頑痰,散郁結。治癭瘤、痰核,常與海藻,昆布等同用,如《證治準繩?瘍醫(yī)》含化丸。治痰火凝結之瘰疬,常配貝母、夏枯草、連翹等,以消痰清火散結。 用于癥瘕痞塊。瓦楞子既可化瘀散結,又能消痰軟堅,適宜于氣滯血瘀及痰積所致的癥瘕痞塊,可單用,如《萬氏家抄方》瓦壟子丸,也可與三棱、莪術、鱉甲等同用,以增強行氣活血,散結消癥之功。現(xiàn)代以此用治肝脾腫大及消化道腫瘤等。 用于胃痛泛酸。瓦楞子能制酸止痛,胃痛嘈雜、泛吐酸水者,常配黃連、吳茱萸、烏賊骨、香附等同用;大便秘結者,可加生大黃;胃部喜曖者,可加高良姜;久病瘀滯者,可加延胡索、五靈脂。 1.《本經(jīng)逢原》:“與鱉甲、虻蟲,同為消瘧母之味。” 2.《本草用法研究》:“同廣木香、綠萼梅、路路通,治胃院痰積,氣滯脹痛。” 【注意】 《本草用法研究》:“無瘀血痰積者勿用。” 【用法用量】 9.00 - 15.00 g 【形態(tài)】 1.魁蚶 貝殼斜卵圓形,堅厚,一般殼長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長可達122mm,高102mm。兩殼合抱,左殼比右殼稍大,極膨脹,殼頂突出,向內彎曲,稍超過韌帶面。韌帶梭形,具黑褐色角質厚皮。背部兩側略呈鈍角,殼前緣及膚緣均呈圓形;后緣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寬,平滑整齊,無明顯結節(jié),約42~48條,以43~44條較多見,生長輪脈明顯,殼面白色,被棕褐色絨毛狀殼皮,殼頂部殼皮帶脫落,使殼頂呈白色。殼內面白色,鉸合部直,鉸合齒60~70枚,中間者細小直立,兩端漸大而外斜。閉殼肌痕明顯,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顯,鰓黃赤色。殼邊緣厚,有與放射肋溝相應的齒狀突起。 生活于潮下帶5m至10~30m深的軟泥或泥沙質海底。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以遼寧、山東產(chǎn)量最多。 2.泥蚶 貝殼卵圓形,極堅厚,殼長43mm左右,高36mm左右,兩殼相當膨脹,寬度略小于高度。兩殼頂間的距離較遠,殼表放射肋發(fā)達,共18~21條,肋上具有極顯著的斷續(xù)顆粒狀結節(jié),此結節(jié)在殼邊緣部分不甚明顯,殼內面灰白色,邊緣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的深溝。鉸合部直,鉸合齒約40個。前閉殼肌痕較小,呈三角形;后閉殼肌痕大,近方形。 生活于潮濕帶中、下區(qū)軟泥海灘,潛棲泥內深約70mm,我國廣布于沿海。 3.毛蚶 貝殼長卵圓形,質堅厚,殼長54mm左右,高46mm左右,兩殼極膨脹,寬為高的3/4~4/5,右殼比左殼稍小,背側兩端略有棱角,殼頂稍偏前方,兩殼頂間的距離中等。殼表放射肋30~35條,肋凸較密,呈方形小結節(jié),左殼上較明顯。殼表面被有棕褐色絨毛狀殼皮,外皮常易磨損脫落,使殼面常有白色。殼內面白色或灰黃色,邊緣具有與殼面放射肋相應的齒和溝。鉸合部直,鉸合齒約50個,中間小而密;兩側大而疏。前閉殼肌痕小略呈馬蹄形;后閉殼肌痕為卵圓形。 生活于潮間帶至水深4~20m的泥沙質海底,喜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我國廣布于沿海,尤以渤海灣產(chǎn)量最大。 【產(chǎn)地】 主產(chǎn)江蘇、山東、河北等地沿海一帶。銷全國。 【品種考證】 《別錄》載有魁蛤,一名魁陸,云:“生東海,正圓,兩頭空,表有文,取無時。”《本草拾遺》又載有“蚶”,曰:“出海中,亮如瓦屋。”《綱目》將魁蛤與蚶合為一條,并引郭璞《爾雅》注:“魁陸即今之蚶也,狀如小蛤而圓厚。”又引《臨海異物志》:“蚶之大者徑四寸,背上溝文似瓦屋之壟,肉味極佳。今浙東以近海田種之,謂之蚶田。”上述形態(tài)特征與今蚶科動物一致。 【采收加工】 瓦楞子全年采收,在淺海底沙中拾取或從網(wǎng)籠中取出,洗凈,入沸水煮熟去其肉,曬干即可。 【炮制】 1.瓦楞子 《圣惠方》:“細研。”《品匯精要》:“洗去土,研細如粉。”現(xiàn)行,取原藥材,用水洗凈,撈出,干燥,碾碎。生品用于散瘀消痰。 2.煅瓦楞子 《串雅補》:“煅。”《醫(yī)醇附義》:“煅研。”現(xiàn)行,取凈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于無煙的爐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涼,碾碎。煅瓦楞子用于制酸止痛。 3.醋瓦愣子《本草拾遺》:“殼燒,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壞。”《日華子》:“凡用,取陳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丹溪心法》:“煅,醋煮一晝夜。”現(xiàn)行,取凈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于無煙的爐火中鍛至酥脆,取出倒入醋內,使醋淬均勻,晾干,研成細粉。每瓦楞子100kg,用醋30kg。 4.鹽瓦欏子 取凈瓦楞子置適宜容器內,于無煙的爐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鹽水內淬均勻。瓦楞子每100kg,用食鹽1.2kg。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塵。 【附方】 1.治胃痛吐酸水,噫氣,甚則吐血者 瓦楞子(醋煅七次)九兩,烏賊骨六兩,廣皮三兩(炒)。研極細末,每日三次,每次服二錢,食后開水送下。(《經(jīng)驗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