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浙貝母《中藥學7版》 【名稱】 浙貝母 【拼音】 Zhebeimu 【出處】 《軒岐救正論》 【概述】 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鱗莖。原產于浙江象山,現主產于浙江鄞縣。此外,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產。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擦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漿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塊。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心經。 【功效】 清熱化痰,散結消癰。 【應用】 1.風熱、痰熱咳嗽。本品功似川貝母而偏苦泄,長于清化熱痰,降泄肺氣。多用于治風熱咳嗽及痰熱郁肺之咳嗽,前者常配桑葉、牛蒡子同用,后者多配瓜蔞、知母等。 2.瘰疬,癭瘤,乳癰瘡毒,肺癰。本品苦泄清解熱毒,化痰散結消癰,治痰火瘰疬結核,可配玄參、牡蠣等,如消瘰丸(《醫學心悟》);治癭瘤,配海藻、昆布;治瘡毒乳癰,多配連翹、蒲公英等,內服外用均可;治肺癰咳吐膿血,常配魚腥草,蘆根、桃仁等。 【注意】 同川貝母。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浙貝母堿,去氫浙貝母堿,浙貝寧、浙貝酮,貝母醇,浙貝寧苷等。 2.藥理作用:浙貝母堿在低濃度下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明顯擴張作用。浙貝母堿及去氫浙貝母堿有明顯鎮咳作用,還有中樞抑制作用,能鎮靜、鎮痛。此外,大劑量可使血壓中等程度降低,呼吸抑制,小量可使血壓微升。 3.臨床研究: 本品分別與海螵蛸、珍珠粉配伍組成胃可寧Ⅰ號、Ⅱ號片,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中成藥,1991,6:25);以浙貝母、苦參、黨參等份水煎服,治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急性尿潴留35例,癥狀緩解27例(遼寧中醫雜志,1986,9:29);浙貝母配瓜蔞、桂枝,研細末服,治27例肋軟骨炎,全部治愈(遼寧中醫雜志,1992,9:39);本品與大黃、吳茱萸、膽南星配伍共為細末,醋調敷腳心,治療腮腺炎100多例,大部分患者1~3日內痊愈(新中醫,1984,8:30)。 【參考文獻】 1.《本草正》:“大治肺痛、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氣,善開郁結,止疼痛,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除時氣煩熱,黃疸,淋閉,便血,溺血;解熱毒,殺諸蟲及療喉痹,瘰疬,乳癰發背,一切癰瘍腫毒……較之川貝母,清降之功,不啻數倍。” 2.《本草綱目拾遺》:“解毒利痰,開宣肺氣,凡肺家夾風火有痰者宜此。” 3.《本經逢原》:“同青黛治人面惡瘡,同連翹治項上結核。皆取其開郁散結,化痰解毒之功也。”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