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浙貝母《中藥全書》 【名稱】 浙貝母 【拼音】 Zhebeimu 【英文】 Thunberg Fritillary Bulb 【日文】 バイモ,アミガサユリ 【拉丁文】 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異名】 土貝母《本草正》,浙貝《外科全生集》,象貝《經驗廣集》,象貝母《百草鏡》,大貝母《瘍醫大全),元寶貝、珠貝《中藥材品種論述》,大貝、蘇貝(江蘇)。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心經。 【功效】 清熱化痰,開郁散結。 【藥用】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鱗莖。 【應用】 1.用于風熱燥熱痰熱咳嗽本品功似川貝母而偏苦泄。治風熱咳嗽,常配桑葉,前胡等;治痰熱郁肺之咳嗽,常配瓜蔞、知母等。 2.用于瘰疬,癭瘤,癰瘍瘡毒,肺癰等。本品能苦泄清熱毒,開郁散結,治瘰疬結核,配玄參、牡蠣等,如消瘰丸;治癭瘤,配海藻、昆布;治瘡癰,配連翹、蒲公英等;治肺癰,配魚腥草,蘆根等。 【注意】 同川貝母。 【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鱗莖扁球形。莖單一,直立。葉無柄,狹披針形至條形,莖下部葉對生,中部3~5枚輪生,上部互生或對生,莖中部以上葉片卷曲或卷須狀。花鐘狀,數朵于莖頂端排列成總狀花序,下垂;淡黃色或黃綠色,具紅紫色方格斑紋花被片6,基部 上方具蜜腺窩;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1/2;柱頭3裂。蒴果具6條寬翅。種子多數,扁平,邊緣有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生于林下較蔭處;多為栽培。 【產地】 主產于浙江;安徽、江蘇亦產。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 喜溫暖濕潤氣候,適宜于10~25℃氣溫中生長,較耐寒,怕高溫。對土壤要求較嚴,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重砂質壤土種植為宜,忌重茬,須與農作物輪作。用鱗莖繁殖,于9月下旬至10月挖起留種鱗莖,按行距20~24cn,株距14~20cm,溝深約6cm,進行種植,芽 頭向上,商品地稍淺栽,留種地宜深栽,每畝用鱗莖450~600kg;也可用種子繁殖,培育4~5年后作種莖。貝母喜肥,冬前須重施廄 肥、堆肥或餅肥;翌年早春苗齊后即施苗肥;3月下旬摘花后再追肥一次。每次施肥都與中耕除草結合進行,雨季須注意排水,以免積水 而造成鱗莖腐爛。留種過夏地須套種莖葉較多的作物,以利遮陰越夏。3~4月易發生灰霉病、黑斑病,發病前應噴500倍托布津或多菌靈 防治;干腐病,可配合應用各種殺菌劑和殺螨劑,在下種前用300倍托布津浸種子15~20分鐘。主要蟲害有金針蟲、蠐螬,下種時用5%七 氯粉劑處理土壤或用燈誘殺成蟲金龜子。 【品種考證】 神農本草經》載有貝母,《新修本草》云:“此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澗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潤州(今鎮江)、江南為浙貝的產地,可見古代所稱的貝母當包括浙貝在內。明代以降,人們逐漸認識到浙貝母的功效與川貝母 不同。《本草正》首先將浙貝(稱土貝母)與(川)貝母分條論述,《本草綱目拾遺》也將浙貝單列一條,并引葉暗齋云:“寧波象山 所出貝母,亦分兩瓣,味苦而不甜,其頂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貝之象荷花蕊也。”所述浙貝產地、藥材形態、氣味等,均與現今所用浙 貝一致。 【商品規格】 商品主要分大貝和珠貝兩種。皆以身干、色白、粉足、質堅、不松泡、無僵子者為佳。出口商品應身干內外色白,無破碎并按其每公斤粒數分為四等: 一等:120~140粒;二等:180~180粒;三等:200~230粒;四等: 250~280粒。 【顯微特征】 鱗葉上表皮細胞表面觀:表皮細胞多角形、類方形或類長方形,垂周壁較平直;角質栓表面觀呈粗顆粒狀,排列緊密。氣孔類圓形或扁圓形,副衛細胞3~5個。浙貝母粉末 1.淀粉粒眾多,單粒長卵形、廣卵形,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位于較小端,層紋明顯;復粒與半復粒稀少,復粒由2~3分粒組成。 2.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方形,角質栓顆粒狀,排列較密。 【化學成分】 含甾體生物堿:貝母堿(貝母素甲),去氫貝母堿(貝母素乙),浙貝寧, 浙貝丙素,浙貝酮, 后者為去氫貝母堿的差向異構體;以及微量的貝母新堿,貝母芬堿,貝母定堿,貝母替定堿;又謂含貝母堿甙,水解后生成貝母堿和一分子葡萄糖甙。此外尚含膽堿及二種中性甾類 成分:貝母醇及植物甾醇。 【理化鑒別】 1.本品70%提取液,蒸干后加1%鹽酸溶解,濾過,濾液分置兩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有橘紅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鎢酸試液有白色絮狀沉淀。(檢查生物堿) 樣品液:取粉末5 g,加濃氨溶液2 ml與氯仿20 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溶解,使1ml。 對照品液:另取貝母堿、去氫貝母堿分別加氯仿制成每ml含0.5 mg對照溶液。 展開:硅膠G預制板,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二乙胺(6:4:1)為展開劑,二次展開,展距8cm。 顯色:改良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橙紅色斑 點。 3.DNA 分子遺傳標記鑒定: 貝母鱗莖(或葉)適量, 按DNA提取方法提取模板DNA, 選擇合適引物進行PCR擴增。PCR產物分別進行克隆、測序或酶解,結果表明:川貝母和浙貝母的5S-rRNA 空間區的DNA序列區別明顯,與其它貝母比較, 川貝母在22-35和230-240的序列是 特有的, 而在130-135的序列與浙貝母等其它貝母不同。二者的EcoRI酶切位點也區別明顯。 【藥理作用】 1.鎮咳貝母堿與去氫貝母堿有鎮咳作用。 2.解痙 貝母生物堿具有阿托品樣作用,低濃度可使氣管平滑肌松弛,高濃度可使氣管平滑肌輕微收縮。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貝母堿與去氫貝母堿有鎮靜及鎮痛作用。 【采收加工】 立夏前后植株枯萎后采挖、洗凈、按大小分開。一般直徑在3.5厘米以上者分成兩瓣,摘除心芽,商品稱“大貝“:直徑3.5厘米以下者不分瓣,不摘除心芽,商品稱“珠貝”。分別置于特制的木桶內,撞去表皮,每百斤加入熟石灰或貝殼粉3~4斤,使均勻涂布于貝母表 面吸去撞擊的漿汁、曬干或烘干。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