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廣藿香 【英文】 Cablin Patchouli Herb 【拉丁文】 Herba Pogostemonis 【異名】 藿香(《別錄》),海藿香(《海南》),枝香(《中藥大辭典》)。 【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 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 【藥用】 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Mentha cablin Blanco] 的全草。 【應用】 用于濕阻中焦證。藿香芳香醒脾,運化濕濁,為治療濕阻中焦證的常用藥物,凡濕困脾胃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常配蒼術、厚樸、陳皮等以化濕行氣健脾,如《局方》不換金正氣散。 用于嘔吐。藿香微溫而不燥烈,無論寒、熱、虛、實的嘔吐皆可應用,然其芳香化濕,和胃止嘔,故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尤為適宜,常配半夏、丁香以化濕和中,降逆止嘔,如《圣濟總錄》藿香半夏湯;若偏濕熱者,可配黃連、竹茹以清熱化濕,和胃止嘔;若宿食積滯之嘔吐,用其寬中快氣,可與神曲、山楂、麥芽等消食藥相伍;脾虛氣滯血嘔吐者,可與人參、橘紅相配,以益氣和中止嘔,如《脾胃論》藿香安胃散;至于氣郁濕阻的妊娠嘔吐,則與砂仁、紫蘇等順氣安胎藥同用。 用于暑濕感冒及濕溫初起。藿香化濕和中,又能祛暑解表,暑月外感風寒,內傷濕冷,見寒熱頭痛,胸脘痞悶,腹痛吐瀉的暑濕感冒,輕者,可與化濕解暑的佩蘭同用,或用其鮮品與薄荷泡茶飲;重者,常配紫蘇、陳皮、厚樸等以解表化濕,行氣和中,如《局方》藿香正氣散。若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癥見發熱身困,胸悶惡心者,用其宣散透邪,醒脾化濕,多與厚樸、半夏、茯苓等化濕藥同用,如《醫原》藿樸夏苓湯;濕熱并重,身熱困倦,尿赤便秘者,可與連翹、黃芩、滑石、茵陳等清熱利濕藥配伍,如《醫效秘傳》甘露消毒丹。 用于鼻淵,鼻流濁涕,不聞香臭。藿香辛散化濁以通鼻竅,常與苦寒清熱的豬膽汁為丸服,亦可與宣通鼻竅藥伍用以提高療效。治療手癬、足癬,可與大黃、黃精、皂礬以醋浸后外用,有較好的祛濕止癢作用。 【注意】 陰虛者禁服。 1.《本草經疏》:“若病因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并禁用。” 2.《藥品化義》:“葉屬陽為發生之物,其性銳而香散,不宜多服。” 3.《本草正義》:“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莖外表木栓化。葉對生;葉柄長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異香氣;葉片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7~10cm,寬4~5~7.5cm,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闊而鈍或楔形而稍不對稱,葉緣具不整齊的粗鈍齒,兩面皆被毛茸,下面較密,葉脈于下面凸起,上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紅色;沒有葉脈通走的葉肉部分則于上面稍隆起,故葉面不平坦。輪傘花序密集,基部有時間斷,組成頂生和腋生的穗狀化序式,長2~6cm,直徑1~1.5cm,具總花梗;苞片長約13mm;花萼筒狀;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緣;雄蕊4,外伸,花絲被髯毛;ㄆ4月。我國產者絕少開花。 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與廣西有栽培。原產菲律賓等熱帶亞洲。 【產地】 主產于廣東、海南等地。海南產量大,廣東質量佳,以廣州市郊石牌產的廣藿香質量最優。銷全國,并有出口。 【品種考證】 藿香始載于漢代楊孚《異物志》,云:“藿香交趾有之。”其后嵇含《南方草木狀》云:“出交趾九真諸國。”《本草圖經》云:“藿香舊附五香條,不著所出州土,今嶺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種植,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干乃芬香,須黃色然后可收。”《綱目》云:“藿香方莖有節中虛,葉微似茄葉。潔古、東垣惟用其葉,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葉多偽故耳。《唐史》云,頓遜國出藿香,插枝便生,葉如都梁者,是也。劉欣期《交州記》言藿香似蘇合香者,謂其氣相似,非謂形狀也。”從上述“葉似桑而小薄”,“葉微似茄葉”及《本草圖經》之“蒙州藿香”和《綱目》藿者附圖觀之,均確證明代以前所稱的“藿香”,必系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之“廣藿香”無疑,F在其所以不稱“藿香”而稱“廣藿香”者,可能與《植物名實圖考》藿香之附圖精細,可明確考證為 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tze. ,而現代植物分類學已普遍承認和廣泛應用有關。為區別二者,則改稱此為“廣藿香”。 【商品規格】 商品規格 分為石牌香、高要香、海南香。均為統貨。 (1)石牌香 除凈根。枝葉相連。老莖多呈圓形,莖節較密;嫩莖略呈方形,密被毛茸。斷面白色,髓心較小。葉面灰黃色,葉皆灰綠色。氣鈍香,味微苦而涼。散葉不超過10%。 (2)高要香 除凈根。枝葉相連。枝干較細,莖節較密;嫩莖方形,密被毛茸。斷面白色,髓心較大。葉片灰綠色。氣清香,味微苦而涼。散葉不超過15%。 (3)海南香 除凈根。枝葉相連。枝干粗大,近方形,莖節密;嫩莖方形,具稀疏毛茸。斷面白色,髓心大。葉片灰綠色,較厚。氣香濃,味微苦而涼。散葉不超過20%。 廣藿香:又名枝香、南藿香。為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地上部分。產于廣東。一般認為本品種品質較優。 正香:為廣藿香中產于廣州市郊者。品質最優。 石牌藿香:為廣藿香中產于廣東石牌地區者。 肇慶香:又名肇慶藿香、祿步香、祿步藿香、要高藿香。為廣藿香中產于廣東要高地區者。 海藿香:又名海南藿香。為廣藿香中產于海南萬寧者。 湛江藿香:為廣蕾香中產于湛江者。 【采收加工】 水田栽培6~8月、坡地栽培8~11月收割。選晴天連根拔起,去掉須根及泥沙。亦可留宿根分期收割,于定植后3~6個月收割側生分枝,以后每隔5~6個月割1次,2~3年后更新;也可在收獲期將離地2~4個節上的枝系和主稈割下,讓其基部再長枝葉,第2年收獲期又依此法進行,2~3年后更新。廣藿香采收后,在陽光下攤曬數小時,待葉成皺縮狀時即分層重疊堆積,蓋上稻草用木板壓緊,讓其發汗一夜,使枝葉變黃,次日再攤開日曬,然后再堆悶一夜,再攤開曝曬至全干。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