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藿香《青陽客棧》 【名稱】 藿香 【英文】 Wrinkled Gianthyssop Herb 【拉丁文】 Herba Agastaches 【異名】 土藿香(《滇南本草》),貓把(《吉林中草藥》),青莖薄荷(《廣西本草選編》),排香草(《青島中草藥手冊》),大葉薄荷《浙江藥用植物志》),綠荷荷(《福建藥物志》),川藿香、蘇藿香、野藿香(《中藥志》),貓尾巴香、貓巴虎、拉拉香(《遼寧》),八蒿(《吉林》),魚香、雞蘇、水麻葉(《四川》)。 【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 祛暑解表,化濕和胃。 【藥用】 為唇形科植物藿香 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untze 的地上部分。 【應用】 1.用于濕滯中焦證。本品為芳化濕濁要藥。若濕濁內阻,中氣不運所致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癥,每與蒼術、厚樸等同用,如不換金正氣散。 2.用于暑濕證及濕溫證初起。既能化濕,又可解表。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熱,頭痛脘間,嘔惡吐瀉者,配紫蘇、厚樸、半夏等,如茬香正氣散。若濕溫病初起,濕熱并重者,多與黃芩、滑石、茵陳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3.用于嘔吐。既能化濕,又能和中止嘔。治濕濁中阻所致之嘔吐,本品最為捷要。常與半夏配伍;偏于寒濕者,可配丁香、白豆蔻等;偏于濕熱者,配黃連、竹茹等;妊娠嘔吐,配砂仁、蘇梗等;脾胃虛弱者,配黨參、白術等。 【注意】 不宜久煎。陰虛火旺者禁服。 【用法用量】 6.00 - 10.00 g 【形態】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110cm。莖直立,四棱形,略帶紅色,稀被微柔毛及腺體。葉對生;葉柄長1~4cm;葉片橢圓狀卵形或卵形,長2~8cm,寬1~5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略帶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的鈍鋸齒,齒圓形;上面無毛或近無毛,散生透明腺點,下面被短柔毛。花序聚成頂生的總狀花序;苞片大,條形或披針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縱脈及腺點;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長約8mm,上唇四方形或卵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兩側裂片短,中間裂片扇形,邊緣有波狀細齒,花冠外被細柔毛;雄蕊4,二強,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著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頭2裂。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或路旁。多栽培。分布于東北、華東、西南及河北、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產地】 主產于四川、江蘇、浙江、湖南等地。銷全國各地。 【品種考證】 《嘉祐本草》、《本草圖經》、《綱目》等古本草所載之藿香,多指現今之廣藿香。《滇南本草》之“土藿香”,有別于“廣藿香”而言,經考證即為本品。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在論藿香時,則將古之廣藿香與本品相提并論,他說:“葉似荏蘇,邊有鋸齒。七月擢穗,作花似蓼,房似假蘇,子似茺蔚。”特別是“七月擢穗”一語道出了與廣藿香根本不同之處,廣藿香花期1~2月,但很少開花,這顯然是指土藿香而言。《植物名實圖考》載:“今江西、湖南人家多種之,為辟暑良藥。”就其所附藿香圖看來,亦可確認為本品無疑。 【商品規格】 廣藿香:又名枝香、南藿香。為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地上部分。產于廣東。一般認為本品種品質較優。 正香:為廣藿香中產于廣州市郊者。品質最優。 石牌藿香:為廣藿香中產于廣東石牌地區者。 肇慶香:又名肇慶藿香、祿步香、祿步藿香、要高藿香。為廣藿香中產于廣東要高地區者。 海藿香:又名海南藿香。為廣藿香中產于海南萬寧者。 湛江藿香:為廣蕾香中產于湛江者。 藿香:又名土藿香、杜藿香、野藿香、排香草、川藿香。為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et Mey.) O.Ktze. 的地上部分。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于四川、江蘇等地。 蘇藿香:為藿香中產于江蘇蘇州地區者。 杜藿香:為藿香中產于浙江者。 川藿香:為藿香中產于四川者。 以上均以莖枝青綠、葉多、不帶根及泥土、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廣藿香含揮發油約1.5%,油中主成分為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約占52~57%;其他成分有苯甲醛、丁香油酚(Eugenol)、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廣藿香奧醇 (Pogosto1)、廣藿香吡啶(Patchoulipyridine)、表愈創吡啶(Epiguaipyridine);另有多種其他倍半萜如石竹烯Caryophyllene)、B-欖香烯(B-Elelnene)、別香橙烯 Alloaromadendrene)、 r-廣藿香烯(r-Patchoulene)、B-古蕓烯(B-Gurjunene)、a-愈創木烯(a-Guaiene)、瓦倫烯(Valenene)、a古蕓烯(a-Gurjunene)、r-畢澄茄烯(r-Cadinene)、 q-愈創木烯(q-Guaiene)、a-廣藿香烯(a-PaLchoulene)、二氫白菖考烯(Calamenene)等。藿香含揮發油0.28%,主要成分為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占80%以上。并含有菌香醚(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d-檸檬烯(d—Limonene),以及對-甲氧基桂皮醛 (p-Methoxycinnamaldehyde)、a-蒎烯(a-PiDene)、 b-蒎烯、辛酮-3(3-Octanone)、辛醇- 3-(3OctaDol)、對—聚傘花素(p-Cymene)、辛烯-l-醇-3(l-Oeten-3-ol)、芳樟醇(Linalool)、 l-石竹烯、 B-欖香烯、B-葎草烯(B-Humulene)、a-衣蘭烯(a-Ylangene)、B-金合歡烯(B- Farnesene)、r-畢澄茄烯、二氫白菖考烯等。我國東北產藿香風干材料、全草含揮發油0.54%,并含微量鞣質及苦味質。全草含揮發油0.2%-0.5%,油中主含甲基胡椒酚(methyl chavicol)94.8%,另含苧烯(limonene)、γ-,β-蒎烯(pinene)、對聚傘花烴(p-cymene)、芳樟醇(linalool)、辛酮-3(3-oc-tanone)、辛醇-3(3-octanol)、辛烯-l-醇-3(l-octen- 3-ol)、l-丁香烯(l-caryophyllene)、β-葎草烯(β-humulene)、γ-杜松烯(γ- cadinene)、β-欖香烯(β-elemene)、α-衣藍烯(α-ylangene)、β-金合歡烯(β- farnesene)和菖蒲烯(calamenene),亦謂尚含茴香腦(anethole)。此外,含金合歡素(acacetin)、椴寧(tilianin、藿香甙(agastachoside))和蒙花甙(linarin)。根尚含山楂酸、齊墩果酸、3-乙酰基齊墩果醛、刺槐素、椴寧、霍香甙、胡蘿卜甙、β-谷甾醇和去氫藿香酚。廣藿香: 干草含揮發油(廣藿香油,patchouli oil)2%~2.8%,干葉含油4.5%,油中主要成分為廣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約52%~57%,另含α-及β -廣藿香萜烯(α-,β-patchoulene)、丁香烯、β-欖香烯(β-elemene)、α-桉樹烯(α -aromadendrene)、α-及β-龍腦膠萜烯(α-,β-gurjunene)、γ-杜松烯(ξ-cadinene)、菖蒲烯(calamenene)、α-愈創木烯(α-guaiene)、ξ-愈創木烯(γ- guaiene,α- bulnesene)、廣藿香萜醇(pogostol)、丁香酚、桂皮醛、苯甲醛、環賽車烯(cycloseychellene), 另尚含廣藿香酮(pogostone)、廣藿香烯酮(patchoulenol)和賽車烯(scychellene)。又有報道廣藿香油中含有生物堿廣藿香萜吡啶堿(patchoulipyridine)和表瓜亞吡啶堿(epiguaipyridine)。海南產廣藿香葉中揮發油3%-6%,莖0.5%-0.7%,而石牌產廣藿香葉含油0.3%~0.4%,莖含0.1%~0.15%,其中以廣藿香酮為主成分,海南產的揮發油中此種成分含量甚微。 【理化鑒別】 廣藿香:干燥全草長30~60厘米,分枝對生。老莖略呈四方柱形,四角鈍圓,直徑約4~10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綠色,毛茸較少,質堅不易折斷,斷面粗糙,黃綠色,中央有白色髓。嫩莖略呈方形,密被毛茸,質脆易斷,斷面灰綠色。葉片呈灰綠色或黃綠色,多皺縮或破碎,兩面均密生毛茸,質柔而厚。氣香,濃郁,味微苦而辛。以莖粗、結實、斷面發綠、葉厚柔軟、香氣濃厚者為佳。產廣東。一般認為本種的品質較優。 【藥理作用】 廣藿香酮體外抑菌試驗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黑根霉 菌等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采收加工】 北方作一年生栽培,南方種后可連續收獲2年,產量以第2年為高。6~7月,當花序抽出而未開花時,擇晴天齊地割取全草,薄攤曬至日落后,收回堆疊過夜,次日再曬。第2次在10月收割,迅速晾干,曬干或烤干。 【炮制】 1.鮮藿香 取新鮮藥材,除去雜質、枯葉、老梗及根,切段。鮮藿香主要用于解暑。 2.藿香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老梗及根,下半段略浸,上半段噴潮,潤軟,切短段,曬干或低溫干燥,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附方】 1.治夏日感冒,寒熱頭痛,胸膈滿悶,不思飲食 土藿香15g,佩蘭9g,滑石15g,竹葉9g,甘草6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2.治夏季受暑,頭昏,胸悶,惡心,口中發粘,胃口不開 藿香、佩蘭各9g,砂仁、木香各4.5g,神曲6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3 預防傷暑 藿香、佩蘭各等分。煎水飲用。(《吉林中草藥》) 4.治急性腸炎 藿香9~30g,水煎(不可久煎),另用大蒜頭4~6瓣,搗爛,和紅糖15g拌勻、沖服,每日1~3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胃腹冷痛 藿香6g,肉桂6g。共研細末,每次3g,白酒為飲,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6.治腹脹欲吐,食欲不振 藿香、萊菔子、神曲、半夏各9g,生姜6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7.治胃寒嘔吐,胃腹脹痛 藿香、丁香、陳皮、制半夏、生姜各9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8.治妊娠嘔吐 藿香梗、竹茹各9g,砂仁4.5g。煎服。 9.治慢性咽炎,鼻炎,鼻竇炎 藿香葉240g,豬膽4個。拌和曬干,研細末,水泛為丸或制蜜丸,每次3~6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8~9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10.治小兒牙疳潰爛,出膿血,口臭嘴腫 土藿香,入枯礬少許,搽牙根上。 11.治刀傷流血 土藿香,加龍骨少許,搽上即愈。(10~11方出自《滇南本草》) 12.治濕疹,皮膚瘙癢 用(藿香)莖、葉適量,水煎外洗。(《廣西本草選編》) 【參考文獻】 《本草圖經》:脾胃吐逆為要藥。 《藥類法象》:氣微溫,味甘辛。 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痛。 《藥性賦》:味甘,氣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其二:開胃口能進食,止霍亂仍除嘔逆。 《湯液本草》:氣微溫,味甘辛,陽也。甘苦,純陽,無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治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痛。去枝、梗用葉。 《心》云:芳馨之氣,助脾開胃止嘔。 《珍》云:補衛氣,益胃進食。 《本草》云:主脾胃嘔逆,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溫中快氣,治口臭,上焦壅,煎湯漱口。入手、足太陰,入順氣烏藥湯則補肺,入黃芪四君子湯則補脾。 《本草發揮》:潔古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補腎氣,進飲食。去枝莖,用葉。 《本草經疏》:藿香稟清和芬烈之氣,故其味辛,其氣微溫、無毒。潔古:辛甘,又曰甘苦。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東垣:可升可降,陽也。入手足太陰,亦入足陽明經。風水毒腫,病在于脾,惡氣內侵,亦由脾虛邪入,霍亂心腹痛皆中焦不治之證。脾主中焦,香氣先入脾,理脾開胃,正氣通暢,則前證自除矣。蘇頌以為脾胃吐逆為要藥。潔古謂其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海藏謂其溫中快氣。肺虛有寒,及寒郁熱壅于上焦,飲酒口臭,煎湯飲之。皆辛溫入肺入脾,清上治中之功也。 簡誤:藿香雖能止嘔治呃逆,若病因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陽明胃家邪實作嘔作脹,法并禁用。 《本草蒙筌》:味辛、甘,氣微溫。味薄氣厚,可升可降,陽也。無毒。專治脾肺二經。加烏藥順氣散中,奏功于肺;加黃芪四君子湯內,取效在脾。入傷寒方,名正氣散。理霍亂俾嘔吐止,開胃口令飲食增。禁口臭難聞,消風水延腫。 《本草乘雅》:氣亂于腸,遂作霍亂。致亂止氣者,惡氣耳。藿虛燥芬馥,具不逆不撓,入群不亂義,乃可立定其亂,因名曰藿;方之奇方急方,劑之宣劑輕劑燥劑也。 治風水毒腫為達木,止心腹痛,及壅腫為發火;定吐逆,蘇脾胃為奪土;土郁奪之,火郁發之,木郁達之,正所以任化育而于時為夏,為正位四氣主,命曰藿香正氣者以此。 《藥性解》:藿香,味甘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開胃口,進飲食,止霍亂,除吐逆。 按:藿香辛溫,入肺經以調氣;甘溫,入脾胃以和中。治節適宜,中州得令,則臟腑咸安,病將奚來。 《藥鑒》:氣溫,味辛甘,無毒,氣厚味薄,可升可降之劑也,專治脾肺二經。入烏藥順氣散中,成功在肺。加黃芪四君子湯,取效在脾。故能開脾胃,進飲食,止霍亂,定嘔逆,乃傷寒方之要領,為正氣散之圣藥也。其曰禁口臭難聞者,得非氣味之芬香故耳?其曰清風消腫者,得非氣味之溫辛故耳? 《景岳全書》:味辛微甘,氣溫。氣味俱薄,陽也,可升可降。此物香甜不峻,善快脾順氣,開胃口,寬胸膈,進飲食,止霍亂嘔吐,理肺化滯。加烏藥等劑,亦能健脾;入四君同煎,能除口臭。亦療水腫,亦解酒穢。 《本草備要》:宣,去惡氣。 辛甘微溫。入手足太陰。肺、脾。快氣和中,開胃止嘔,胃弱、胃熱而嘔者忌用。去惡氣,進飲食。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肺虛在寒,上焦壅熱。能理脾肺之氣。古方有霍香正氣散,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 《本經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陰,芳香之氣,助脾醒胃,故能止嘔逆,開胃進食,溫中快氣,去瘴氣,止霍亂,治心腹痛。凡時行疫癘,山嵐瘴瘧,用此醒脾健胃,則邪氣自無容而愈矣。但陰虛火旺,胃虛作嘔,內無留滯者不可用,恐反傷正氣,引邪內入。江浙土產者,伐胃消食,其莖能耗氣,用者審之。 《本草求真》:[批]醒脾止惡,宣胸止嘔。 藿香專入脾、胃、肺。辛香微溫,香甜不峻。但馨香氣正能助脾醒胃以辟諸惡。故凡外來惡氣內侵,而見霍亂嘔吐不止者,須用此投服。如藿香正氣散,用此以理肺、脾之氣,俾正氣通而邪氣除。俾其胸開氣寬,飲食克進。寒去正復。故同烏藥順氣散則可以利肺;同四君子湯則可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熱作嘔,勿服。 《得配本草》:辛、甘,微溫。入足太陰、陽明經氣血。溫中快氣,理脾和胃,為吐逆要藥,治上中二焦邪氣壅滯,霍亂吐瀉。心腹絞痛,去惡氣,療水毒,除飲酒口臭。 得滑石,治暑月吐瀉。加丁香尤效。配豆仁,治飲酒口臭。 葉主散,莖主通。 胃弱、胃熱而嘔,陰虛火旺者,禁用。 《本經疏證》:霍之為言護也,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霍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香土之臭也。由是言之,則霍香乃得火之發舒暢茂,得土之敦厚化育者也。既能發舒暢茂,則惡毒陰萬者逢之輒消,既能敦厚化育,則惡毒陰萬者遇之輒化。緣于乘春以生,遇夏即茂,屆秋抉穗開花,體天地之正令,而體方有節,叢密虛衷,又具天地之嚴整。惟其氣味不內存而外馳,故終為宣導良劑,能剿除亂略以扶危定傾,不能坐鎮雅俗,以消化頑梗。不然,其能豈止于為風水去毒腫,為霍亂去惡氣心痛耶?雖然,風水霍亂,仲景述之甚極,辯之甚明,傷寒論金匱要略可考也。乃風水證并無毒腫,霍亂證并無心痛何也?夫惡毒之氣,與六淫之偏勝固是有別,而人身元氣,則原有常被其傷犯者,皆猝然之間閡其機關也,非俄頃之故,則殊途而同歸者,終不能有織微分辯于其中。故風水本系風病,若間有腫而難移之處,則當明其為毒。霍亂本系寒病,若兼心痛,則當知為惡氣。惡氣與毒,無風寒之引,原不能深入,人身臟腑風寒,無惡氣與毒,則僅能為風水霍亂,而不得有腫及心痛。是故仲景只道其常,至其兼候變遷,要令人深思旁通以應之,此古人之書所以疏而該也。若使霍亂篇水氣篇必羅致瑣屑如此,則雖百倍其籍,且不能備,即霍香之用,亦緣此可明。若厥逆無脈之霍亂,身重汗出惡風之風水,不以之治矣。 《本草新編》:藿香,味辛、甘,氣微溫,可升可降,陽也,無毒。入肺、脾二經。定霍亂有神,止嘔吐尤效,開胃消食,去臭氣,利水腫。但亦可佐使,而不可為君臣。蓋藿香逐邪甚速,未免耗氣亦多,故佐氣血之藥往往取效,否則,無功耳。 或問藿香散暑氣,子未言也?不知藿香雖散暑氣,亦散真氣也。用藿香以散暑,是猶執熱以止熱,余所以不言耳。雖霍亂亦暑癥之一,然用藿香以定霍亂,實取其降報,非取其消暑,又不可不知也。 或問藿香為定喘奇方,而子何以未言?夫藿香定喘,乃言感暑氣而作喘也,非藿香于治暑之外而更定喘也。余所以止言其治霍亂逐邪,而不言其定喘。夫喘癥多生于虛,誤認虛喘為實喘,下喉即便殺人。故不敢言藿香之定喘,實有微意耳。 《本草分經》:辛、甘,微溫,清和芳烈。入脾、肺。快氣和中,開胃止嘔,去惡氣及上中二焦邪滯。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