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木鱉子《中藥學7版》 【名稱】 木鱉子 【拼音】 Mubiezi 【出處】 《開寶本草》 【概述】 為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的成熟種子。主產湖北、廣西、四川等地。多為野生,也有栽培。9~11月采收成熟果實,剖開,曬至半干,取出種子,干燥。用時去殼取仁,搗碎,或制霜用。 【性味歸經】 苦、微甘,涼。有毒。歸肝、脾、胃經。 【功效】 攻毒療瘡,消腫散結。 【應用】 1.瘡瘍腫毒,瘰疬,乳癰,痔瘡腫痛,干癬,禿瘡。本品能散結消腫,攻毒療瘡,并有生肌,止痛作用,故可治上述病證。如單用本品,則以醋磨汁外涂或研末醋調敷于患處。治癰腫諸毒,可與草烏、半夏等炒焦研細,水調外敷,如烏龍膏(《醫宗金鑒》)。治痔瘡腫痛,《普濟方》配伍荊芥、樸硝等分煎湯,熏洗。治瘰疬痰核,可以本品研碎入雞蛋內蒸熟食之,如木鱉膏(《仁齋直指方》)。若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配肉桂、丁香等研末,生姜汁煮米粥調糊外敷,如木鱉裹方(《圣濟總錄》)。 2.筋脈拘攣。本品亦能疏通經絡,而治痹痛,癱瘓。可配乳香為末,清油、黃臘為膏,取少許搓擦患處,不住手以極熱為度,如木鱉子膏(《百一選方》)。 【注意】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用油或醋調涂患處。內服0.6~1.2g,多入丸、散用。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含木鱉子皂苷、木鱉子酸、木鱉子素、齊墩果酸、甾醇、氨基酸,以及油35.72%、蛋白質30.59%、海藻糖等。 2.藥理作用:木鱉子皂苷有抗炎及降血壓作用,并能抑制離體蛙心和離體兔十二指腸。 3.臨床研究: 據報道,用木鱉子或經適當配伍治療牛皮癬、干癬、禿瘡等多種疾病,療效滿意。近年還報道:取木鱉子1個研碎放入適量75%乙醇浸泡,48~72小時后過濾,加入3g升汞和10ml甘油,再加75%乙醇至100ml,涂擦患處,治神經性皮炎效果明顯(中原醫刊,1984,4∶11);木鱉子(去殼)、蓽茇、藿香、冰片按5∶5∶3∶1比例研細粉,每次取0.05g,鼻(痛側鼻孔吸入),日約4次,治療三叉神經痛62例,有效率91.9%(中醫雜志,1994,1∶35);取木鱉子3個劈開,入香油內煎至黑色,取油點耳用,治療中耳炎60余例,收效甚佳(山東中醫雜志,1993,4∶50)。此外,又可治療乳腺增生、小兒腹瀉、脫肛等。 4.不良反應:木鱉子水及乙醇浸出液均有較大毒性,其皂苷有溶血作用。[藥學雜志(日),1971,2∶174]。其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四肢乏力,便血,煩躁不安,意識障礙,休克等。中毒輕者,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5%活性炭洗胃,服蛋清,灌腸,硫酸鎂導瀉等方法解毒。 【參考文獻】 1.《開寶本草》:“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黑干 黑曾,婦人乳癰,肛門腫痛。” 2.《本草綱目》:“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疬。” 【附注】 實驗證明木鱉子無論動脈、靜脈給藥,在出現降壓作用后,動物均于數日內死亡[中國醫藥科學院,1956年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Ⅱ)]。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