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木鱉子《青陽客! 【名稱】 木鱉子 【拉丁文】 Semen Momordicae Cochinchinensis 【異名】 木蟹(《綱目》),土木鱉(《醫宗金鑒》),殼木鱉(《藥材資料匯編》),漏苓子(《中藥志》),地桐子、藤桐子(《中藥材手冊》),鴨屎瓜子(《藥材學》),木鱉瓜(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性味歸經】 味苦、微甘,性溫,有毒。歸肝、脾、胃經。 【功效】 消腫散結,解毒,追風止痛。 【藥用】 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Spreng. 的種子。 【應用】 主治癰腫,疔毒,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粉刺,(黑干)(黑曾),乳癰,瘰疬,痢疾、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牙齦腫痛。 【注意】 孕婦及體虛者禁服。 【用法用量】 0.60 - 1.20 g 【形態】 多年生粗壯大藤本,長達15m。具板狀根。全株近無毛和稍被短柔毛。卷須較粗壯,光滑無毛,不分歧。葉柄粗壯,長5~10m,初時被黃褐色柔毛,后近無毛,在基部和中部有2~4個腺體:葉片卵狀心形或寬卵狀圓形,質較硬,長寬均為10~20cm,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葉脈掌狀。雌雄異株;雄花單生于葉腋或有時3~4朵著生在極短的總狀花序梗軸上,花梗粗壯,近無毛,單生時,花梗長6~12cm,頂端有1大苞片,苞片無梗,兜狀,圓腎形,兩面被短柔毛,花萼筒漏斗狀,裂片寬披針形或長圓形,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外面2枚稍大,內面3枚較小,基部有黑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雌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5~10cm,近中部生1苞片,苞片兜狀,長寬均為2mm,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cm,密生刺狀毛。果實卵球形,先端有1短喙,基部近圓形;長達12~15cm,成熟時紅色,肉質,密生3~4mm的刺狀突起。種子多數,卵形或方形,干后黑褐色,長26~35mm,寬20~38mm,厚5~6mm,邊緣有齒,兩面稍拱起,具雕紋;ㄆ6~8月,果期8~10月。 常生于海拔450~1100m的山溝、林緣和路旁。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 【產地】 南方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主產于湖北、廣西及四川等地。銷全國各地。 【品種考證】 木鱉子,《日華子》始載,《開寶本草》云:“藤生,葉有五花,狀如薯蕷葉,青色,面光,花黃,其子似栝樓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其核似鱉,故以為名”。其后,《本草圖經》、《綱目》對其形態亦有類同描述,并云:“……每一實其(‘其’當為‘有’)核三四十枚,八月,九月采,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餐食之。”以上所述皆為本種。 【采收加工】 冬初采集果實,漚爛果肉;洗凈種子,曬干備用。 【炮制】 1.木鱉子 《理傷續斷秘方》:“去殼,細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去殼取仁,搗碎。 2.木鱉子霜 《朱氏集驗方》:“去殼紙捶出油。”《瑞竹堂經驗方》:“去皮油,為末。”現行,取凈木鱉子,去殼取仁,炒熟,碾末,用草紙包裹數層,外加麻布包緊,壓榨去油,反復多次,至草紙不再現油跡,色由黃變灰白色,呈現松散狀時,研細。 3.炒木鱉子 《博濟方》:“炒焦。”《儒門事親》:“干炒。”《普濟方》:“去殼,炒熟。”現行,取凈木鱉子,去殼取仁,用清炒法炒至青煙散盡,白煙初起為度,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4.砂炒木鱉子 取凈木鱉子,投入油制熱砂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取出,篩去河砂,放涼,研細。 5.煨木鱉子 取凈木材灰炒熱,加入凈木鱉子,用慢火(100~150℃)加熱,適當翻動,至外殼干裂有響聲,外皮呈焦黃色時,取出,篩去灰,去硬殼取仁,放涼,搗碎。 貯干燥容器內,木鱉子霜、炒木鱉子。砂炒木鱉子。煅木鱉子,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一切癰疽腫毒,收赤暈 木鱉子去殼、半夏各一兩,小粉四兩,草烏半兩。上于鐵銚內,慢火炒令焦,為細末,出火苗,再碾細,以冷水調敷,一日一換。(《濟生方》烏龍膏) 2.治兩耳卒腫熱痛 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五錢。上件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涂之。(《圣惠方》) 3.治小兒丹瘤 木鱉子(新者,去殼)。上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三五次。(《外科精義》) 4.治痔瘡 荊芥、木鱉子、樸硝各等分。上煎湯,入于瓶內,熏后,湯溫洗之。 5,治腸風瀉血 用木鱉子不拘多少,桑柴燒過,微存性,便用磁器收之,候冷碾為末。每服一錢,用煨蔥白酒調下,空心服。(4~5方出自《普濟方》) 6.治陰疝偏墜痛甚 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柏、芙蓉末敷之。(《壽域神方》) 7.治諸癬 川槿皮、剪草、木鱉子各等分。上為細末,用醋調,涂之即愈。(《直指方》) 8.治倒睫拳毛,風癢,赤爛 木鱉子仁捶爛,以絲帛包作條,左患塞右鼻,右患塞左鼻;次服蟬蛻藥為妙。(《孫天仁集驗方》) 9.治赤鼻,面瘡,粉刺 木鱉子(去殼)、大楓子(去殼)、輕粉、硫黃為末,以唾津調搽。(《仁術便覽》) 10.治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不食,及諸病后天柱骨倒,謂之五軟 木鱉子六個(去殼),蓖麻子六十個(去殼)。上為細末,先抱起顱,摩頸上令熱,先用生山藥搗汁,和藥二味調貼之。(《奇效良方》生筋散) 11.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 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同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后便伸兩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本事方》) 12.治瘧母 木鱉子、穿山甲(炮)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醫方摘要》) 13.治痞癬 木鱉多用(去殼),獨蒜半錢,雄黃半錢。上杵為膏,入醋少許,蠟紙貼患處。(《得玫方》木鱉膏)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