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術《青陽客棧》 【名稱】 白術 【英文】 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拉丁文】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異名】 山薊、楊枹薊(《爾雅》),術(《本經》),山芥、天薊(《吳普本草》),山姜(《廣雅》),乞力伽(《南方草木狀》),山精(《神農藥經》)、山連((《別錄》),冬白術(《得配本草》),白大壽、沙邑條根(《和漢藥考》),枹楊、枹薊(《本草綱目》)。原植物白術又名:于術(《杭州府志》),浙術、種術、冬術(《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藥用】 為菊科植物白術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A. tractylis macrocephala (Koidz.)Hand.-Mazz.] 的根莖。 【應用】 1.用于脾胃氣虛,運化無力,食少便溏,脘腹脹滿,肢軟神疲等證。白術有補氣健脾之效。治脾氣虛弱,食少神疲,常配人參、茯苓等同用,以益氣補脾;治脾胃虛寒,腹滿泄瀉,常配人參、干姜等同用,以溫中健脾;治脾虛而有積滯,脘腹痞滿,常配枳實同用,以消補兼施。 2.用于脾虛水停,而為痰飲,水腫,小便不利,白術既可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故用之甚宜。治痰飲,常配桂枝、茯苓等,以溫脾化飲;治水腫,常配茯苓、澤瀉等,以健脾利濕。 3.用于脾虛氣弱,肌表不固而汗多。白術能補脾益氣,固表止汗。可單用為散服,或配黃芪、浮小麥等同用。 4.用于脾虛氣弱,胎動不安。白術有補氣健脾和安胎之功。常配砂仁同用。 【注意】 陰虛內熱或津液虧耗者慎用。 【用法用量】 3.00 - 15.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塊狀。莖高50~80cm,上部分枝,基部木質化。莖下部葉有長柄,葉片3裂或羽狀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8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長或短針刺狀緣,毛或貼伏的細刺齒,先端裂片放大;莖上部葉柄漸短,狹披針形,分裂或不分裂,長4~10cm,寬15~4cm。頭狀花序單生于枝頂,長約2.5cm,寬約3.5cm,基部苞片葉狀,長3~5cm,羽狀裂片刺狀;總苞片5~8層,膜質,覆瓦狀排列,外面略有微柔毛,外層短,卵形,先端鈍,最內層多列,先端鈍,伸長;花多數,全為管狀花,花冠紫紅色,長約1.5cm,雄蕊5,花柱細長。瘦果長圓狀橢圓形,密被黃白色絨毛,稍扁,長約7.5mm;冠毛長約1.3cm,羽狀,污白色,基部聯合。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原野生于山區、丘陵地帶,野生種在原產地已絕跡。現各地多有栽培,以浙江栽培的數量最大。 【產地】 主產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貴州等地亦產。以浙江嵊縣、新昌地區產量最大;于潛所產品質最佳,特稱為“于術”。野于術是產于浙江于潛、昌化、天目山一帶的野生白術,一名為“天生術”,該種商品早已絕跡。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術,始載于《本經》,列為上品,原無蒼術、白術之分,后來才逐漸分開。《本草經集注》曰:“術乃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本草圖經》曰:“今白術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凡古方云術者,乃白術也。”《本草崇原》載:“赤白二種,《本經》未分,而漢時仲祖湯方,始有赤術、白術之分。”《綱目》曰:“白術,桴薊也,吳越有之。人多取其根栽蒔,一年即稠。嫩苗可苗,葉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狀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所述均與今用之白術相符。明萬歷《杭州府志》載:“白術以產于潛(今浙江省臨安境內)者佳,稱于術。”可見浙江產于術,自明朝才開始有記載,并認為于術與白術為同一種植物。 ①陶弘景:“術乃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術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東境術大而無氣烈,不任用。” ②《清異錄》:“潛山產善術,以其盤結丑怪,有獸之形,因號為獅子術。” ③《本草圖經》:“術,今處處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一名山薊,以其葉似薊也,莖作蒿干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花者;入伏后結子;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干,干濕並通用,今八月采之。謹按術有二種,陶注《本草》云,白術葉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術細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于眾者名楊枹薊,今呼之馬薊,然則楊枹即白術也。今白術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崗上,葉葉相對,上有毛,方莖,莖端生花,淡紫碧紅數色,根作椏生。以大塊紫花者為勝,凡古方云術看,乃白術也。”④《本草衍義》:“古方及《本經》只言術,未見分其蒼、白二種也,只緣陶隱居言術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者,往往將蒼術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術為最要藥,功尤速。” ⑤《本草蒙筌》:“浙術,俗呼云頭術,種平壤,頗肥大,由糞力灌溉。術,俗呼狗頭術,產深谷,雖瘦小,得土氣充盈。寧國、池州、昌化產者並與歙類,境界相鄰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卻異。浙者大塊旋曝,每潤滯油多;歙者薄片頓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為勝,仍覓歙者尤優。”⑥《綱目》:“白術,枹薊也。吳、越有之,人都取根栽蒔,一年即稠,嫩苗可茹,葉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狀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彼人剖開暴干,謂之削術,亦曰片術。陳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術,瘦而黃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昔人用術,不分赤、白,自宋以來,始言蒼術苦辛氣烈,白術苦甘氣和,各自施用,亦頗有理。並以秋采者佳,春采者虛軟易壞。”⑦《本經逢原》:“云術肥大氣壅,臺術條細力薄,寧國狗頭術赤皮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氣濁,不若于潛野生者氣清,無壅滯之患。白術入諸補氣藥,飯上蒸數次用;入肺胃久嗽藥,蜜水拌蒸;入脾胃痰濕藥,姜汁拌曬;入健脾藥土 炒;入瀉痢虛脫藥,炒存性用;入風痹、痰濕、利水、破血藥,俱生用;然非于潛產者,不可生用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