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塘谷耳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葉3~5對,狹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2~5.5厘米,寬0.8~2厘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線形,被黑色殘白色硬毛;萼鐘狀,萼齒尖,3長2短,萼管內面被黑色長硬毛;花冠黃色,旗瓣匙形,先端圓形,微凹,長約17毫米,翼瓣與龍骨瓣等長;子房被黑色長硬毛。莢果紡錘形,長約2厘米,具較萼長的子房柄。花期7~8月。 生于草坡。分布甘肅、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產地】 主產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 黃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數(shù)種氨基酸、苦味素、膽堿、甜菜堿、葉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和熊竹素。 內蒙黃耆脂質的皂化產物中分出亞油酸、亞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鮮產黃膏,曾分離出一種似皂甙的結晶。 【藥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黃耆煎劑給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靜脈注射均有利尿作用。0.5克/公斤的利尿效價與氨茶堿0.05克/公斤及雙氫氯噻嗪0.2毫克/公斤相當(大鼠皮下注射)。且利尿作用持續(xù)時間較長,連續(xù)給藥7天亦不產生耐受性。健康人口服黃耆煎劑亦有利尿及鈉排出增加。梭果黃耆煎劑給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靜脈注射亦有利尿作用但較黃耆差。黃耆與巖黃耆(品種均不明)給麻醉兔靜脈注射亦有輕微利尿作用。 ②對實驗性腎炎的作用 大鼠于注射"兔抗鼠腎血清"以產生血清性腎炎前3天開始每天服黃膏粉4~5克,注射血清3天后尿蛋白定量顯著低于對照組,病理切片亦證明腎臟病變減輕。每日服黃耆粉0.8克或2克則無效。對注射氯化高汞引起的大鼠蛋白尿癥,口服黃耆粉(炮臺芪)能加快其恢復到原來水平。但服藥組動物體重較對照組顯著減輕。大鼠口服黃芪或炮臺耆粉均可降低生理性尿蛋白的排泄,煎劑則無效。服藥期間尿量并無明顯增加。 ③強壯作用 小鼠每日灌服黃耆(品種不明)煎劑共3周,可明顯延長游泳時間,體重增加亦比對照組為快。因四氯化碳損傷肝臟的家兔,服1周后,可使血清總蛋白與白蛋白增加,但因未設對照組,尚需進一步研究。小鼠服9天可保護肝臟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元降低。 ④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黃耆、內蒙黃耆、梭果黃耆以及不明品種之黃耆及巖黃耆煎劑給麻醉狗、貓、兔等靜脈注射均可引起明顯的降壓作用,黃耆重復注射時有急速耐受現(xiàn)象。麻醉狗灌服黃耆或梭果黃耆煎劑亦有降壓作用,前者作用較強。降壓作用與直接擴張血管有關。對于離體蛙心,內蒙黃耆煎劑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則為興奮。麻醉兔靜脈注射煎劑對在位心臟有加強收縮作用。亦有報道水煎劑對田村小林氏蛙心有使收縮加強、心輸出量增加及心率變慢的作用。黃耆與梭果黃畜給正常狗腹腔注射3~4小時后,心電圖出現(xiàn)T波倒置和雙相,S-T間期略有延長;曾有P-T波融合現(xiàn)象;黃耆在1小時后R波電壓略有上升,梭果黃耆者則略有下降。 ⑤其他作用 黃耆(品種不明)能延長小鼠動情期并能降低家兔血糖。亦有報告不能降低血糖的。黃耆建中湯(含多序巖黃耆、桂枝、芍藥、甘草)給大鼠皮下注射,可防止幽門結扎所致胃潰瘍的發(fā)生,還能抑制胃液分泌,減少游離酸和總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內蒙黃耆煎劑對兔離體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在體腸管緊張度增加,收縮幅度小量時增高,大量時抑制。對離體豚鼠腸管可增大其收縮幅度,給小鼠皮下注射有鎮(zhèn)靜作用。黃耆(品種不明)在試管內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 黃耆:揀凈雜質,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者,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蜜炙黃耆:取黃耆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yōu)辄S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黃耆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綱目》:"黃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數(shù)次,以熟為度。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于湯瓶蒸熟切用者。" 【性狀】 干燥的根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下端較細,兩端平坦,長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頂端常帶有較粗大的根頭,并有莖基殘留。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全體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皮孔橫向,細長,略突起。質硬略韌,堅實有粉性,折斷面纖維性甚強,呈毛狀;皮部黃白色,有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較疏松;木質部淡黃色至棕黃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老根斷面木質部有時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脫落而成空洞。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以根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佳。根條細小、質較松、粉性小及頂端空心大者質次。 【附方】 ①治自汗:防風、黃耆各一兩,白術二兩。上每服三錢,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②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術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蘆)。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金匱要賂》防己黃耆湯) ③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黃耆桂枝五物湯) ④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黃耆四錢,山甲(炒末)一錢,皂角針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三錢。水二鐘,煎一半,隨病前后,臨時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膿散) ⑤治石疽皮色不變,久不作膿:黃耆(炙)二兩,大附子(去皮臍,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鐘盡為度)七錢,兔絲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兩。共為末,酒打糊為丸。每服一錢,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黃酒送下。(《外科大成》黃膏丸) ⑥治癰疽發(fā)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作疼痛,憎寒壯熱,類若傷寒,不問老幼虛人:忍冬草(去梗)、黃耆(去蘆)各五兩,當歸一兩二錢,甘草(炙)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履,少頃再進第二服,留滓外敷,未成膿者內消,巳成膿者即潰。(《局方》神效托里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