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黃耆 【拼音】 Huánɡ Qí 【異名】 戴糝(《本經》),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百藥綿(侯寧極《藥譜》),綿黃耆(《本草圖經》),黃芪(《綱目》),箭芪(劉仕廉《醫學集成》),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二人抬(《遼寧經濟植物志》)。 【性味】 甘,微溫。 ①《本經》:"味甘,微溫。" ②《別錄》:"無毒。生白水者,冷。" ③《藥性論》:"白水赤皮者,微寒。" ④《醫學啟源》:"氣溫,味甘,平。" 【歸經】 入肺、脾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少陽、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 ②《本草蒙筌》:"入手少陽,手足太陰。" ⑧《本草經疏》:"手陽明、太陰經。" ④《本革新編》:"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經。" 【功效】 生用: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補中益氣。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虎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①《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②《別錄》:"主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③《藥性論》:"治發背。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生隴西者下補五臟。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熱。" ④《日華子本草》:"黃耆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癬,治瘰疬,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并治頭風,熱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功次黃耆;赤水耆,治血,退熱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煩,排膿力微寧黃耆,遇缺即倍用之。" ⑤《醫學啟源》:"治虛勞自寒(’寒’一作’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 ⑥王好古:"主太陰瘧疾。" ⑦《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癰圣藥。痘癥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藥用】 為豆科植物黃耆或內蒙黃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凈泥土,切去根頭部及支根,曬干后分別打捆。或曬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曬干。 【注意】 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龜甲。" ②《藥對》;"茯苓為之使。" ③《日華子本草》:"惡白鮮皮。" ④《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⑤《本草經疏》:"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忌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入丸、散,或熬膏。 【形態】 ①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23毫米,寬3~10毫米,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松;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鐘形,萼齒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僅在萼齒邊緣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黃色,蝶形,長約16毫米,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龍骨瓣均有長爪,基部長柄狀;雄蕊10,2體;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長,花柱無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長2~2.5厘米,直徑0.9~1.2厘米,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粒,黑色、腎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于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也見于河邊砂質地或平地草原。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②內蒙黃耆 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長4~9毫米;子房及莢果光滑無毛,莢果寬11~15毫米。 分布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莖葉(黃耆莖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③金翼黃耆 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貼柔毛。小葉6~9對,矩形或闊橢圓形,長7~19毫米,闊3~8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背面稀生伏貼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有花3~13朵;萼鐘狀,萼齒5;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毫米,闊7毫米,翼瓣有特別長的耳,耳長幾與爪一樣,龍骨瓣比翼瓣、旗瓣為長,長達15毫米;子房無毛,花柱有微柔毛。莢果無毛,倒卵形,長8毫米,兩側扁,其下有比莢果長的瘦細子房柄,頂端有長喙。種子1~2粒。花期7~8月。 生于叢林、山溝中。分布河北、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等地。 ④多花黃耆 直根粗大。莖高15~100厘米。小葉7~26對,長橢圓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20毫米,寬2.5~5毫米,上面綠色,無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少白色的伏貼長毛。總狀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側;總花梗和花序軸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針狀錐形,有黑色長柔毛;萼鐘狀,萼齒5。內外密生伏貼黑毛;花冠白色或黃色,龍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長毛,花柱無毛莢果紡錘形,被伏貼黑色長毛。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