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被通假而稱為“敝昔”的“扁鵲”,他究竟是何許人物呢?首先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會是中世扁鵲秦越人!史無記載。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稱:“扁鵲者,姓秦氏,名越人。”注稱:“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仍號之為扁鵲。” “軒轅時扁鵲”說的就是大古扁鵲。今天有了老官山扁鵲醫書的出土,進一步證實了確實有著被稱為“敝昔”的“大古扁鵲”在。那么,這位大古扁鵲又究竟是怎么樣的一位人物呢?《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說:“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鵲、秦和,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暗昧,故論其書……”據此得知,大古扁鵲便是歧伯;“故論其書”,則說的是雖然循脈診斷治療的“技術”暗昧失傳了,但卻有“其書”流傳了下來。 1958年,有4塊東漢畫像石在山東省微山縣兩城山出土:“石上浮雕著從前未曾發現過的一種神話題材,即在帶狀的畫幅內,一端刻著一個半鳥半人的神物(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鳥),它對面是魚貫而來的人群,人數多少不等,均作披發跪坐的姿勢。神物一只手和來人為首的那個相握,另一只手則作揚舉之狀,或是握一短棒狀物。”這一神物被稱為扁鵲,但絕對不會是秦越人。而其實,它就是大古扁鵲:歧伯。 歧伯的“歧”從“止”,得名于雙足有歧。“山”字旁的“岐”乃是通假。歧伯的“伯”字,乃是對名為“歧”(通“昔”)的老者的尊稱,意指年長而通曉醫術的部落首領。歧伯也可以稱為“伯岐”,與“敝昔”及“扁鵲”通假;蛘,大古扁鵲自稱“敝昔”,他稱“伯昔”。這里介紹有一塊兩城山畫像石;另一塊畫像石出自濟南大觀園,稱為“大觀園畫像石”。畫像石里的歧伯手里所持握的一個短棒狀物乃是用來“按脈致氣”的石制“鍉針”,“致氣”就是引發出經脈循行感覺。 大古扁鵲畫像石也就是“歧伯畫像石”或“敝昔畫像石”,畫像石根據所表現的故事內容而被稱為《扁鵲占脈行醫圖》。“脈”就是經脈循行感覺(循感)或經脈感覺循行(感循),用口講出據此做出的疾病診斷與預后就叫做“占脈”。 扁鵲學派曾鼎盛一時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立是戰國時期醫學學派爭鳴的結果。扁鵲是經脈醫學的始祖,他創立了我國醫學史上的第一個醫學學派——扁鵲學派,在我國古代曾有過的鼎盛與繁榮 《史記》作者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稱:“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說的是:扁鵲是經脈醫學的始祖,即便是到了后世,這個順序都是不可以改變的。司馬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否棄扁鵲而獨崇黃帝”的趨勢與未來,他以“太史公”之言警示后人:千萬不要忘記扁鵲啊!扁鵲是經脈醫學的始祖。中世扁鵲秦越人繼承了大古扁鵲的衣缽,以脈視病,如見垣一方人。“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秦越人對所謂的“四診”不屑一顧! 《扁鵲和扁鵲學派研究》(1990)一書的作者李伯聰說:“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立是戰國時期醫學學派爭鳴的結果。扁鵲的最大貢獻是他創立了我國醫學史上的第一個醫學學派——扁鵲學派。扁鵲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是脈學的創立。”這里所說的“脈學”,指的就是“經脈醫學”!稘h書·藝文志·方技略》說:“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血脈”與“經落”(經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世界針聯終身名譽主席王雪苔曾經在為《神醫扁鵲之謎》的專著作序(1995)時說:“應該從古代醫籍里全面發掘有關扁鵲的學術內容。研究扁鵲學派勢必牽涉到黃帝學派。”筆者所著《扁鵲經脈醫學》(遼寧科技出版社,2012)一書的眉題就是:“扁鵲經脈醫學與黃帝經絡學說之爭千年永續”。 大古扁鵲占脈行醫的畫像石出自山東,大古扁鵲學派的失傳經典陸續出自湖南、湖北與四川,這說明我國古代扁鵲經脈醫學事業曾經有過的鼎盛與繁榮。 扁鵲學派的歷史存在毋庸置疑。老官山漢墓出土了已經失傳了兩千多年的扁鵲學派的經典,這也是不可否定的事實。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