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婦科“頭號殺手” 精準醫療有望提高卵巢癌診治水平 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科腫瘤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崔恒接受新華網采訪 卵巢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婦科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在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科腫瘤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崔恒接受了新華網的采訪,并表示,加強篩查技術和方法研究,結合靶向藥物,倡導精準治療,或將有利于提高我國卵巢癌的防治水平。 沉默“殺手”:七成卵巢癌發現時已為晚期 近年來,我國卵巢癌的發病率有所上升,70%的卵巢癌患者在發現時已到晚期,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婦科惡性腫瘤。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新診斷卵巢癌患者5.2萬例,死亡2.3萬例;據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及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3年腫瘤登記工作總結顯示,過去10年間,我國卵巢癌發病率增加了30%,死亡率則增加了18%。 “卵巢癌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的話,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但是,七成卵巢癌患者在發現時已到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崔恒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卵巢在盆腔內,位置比較深,病變不容易被發現。二是卵巢癌早期沒有癥狀,即使有癥狀也是腹脹、腹部不適等非特異性現象,容易和胃病、胃腸炎等常見疾病混淆。三是女性,特別是中老年女性,常常不愿意做檢查,而常規的體檢方法一般很難發現卵巢癌病變。 基因突變被認為是導致卵巢癌發生的因素之一。根據近日發布的我國首個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變研究數據,我國卵巢癌患者BRCA突變率為28.45%,其中BRCA1突變率20.82%,BRCA2突變率為7.63%。對此,崔恒指出,卵巢癌的防治工作應從加強篩查入手。 近日,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主辦的、面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BRCA卵巢癌慈善關愛項目”在京啟動,該項目將覆蓋全國14個城市的20家醫院。崔恒建議,符合條件的卵巢癌患者可以主動參與該慈善項目,接受免費檢測。據悉,通過BRCA基因篩查,醫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卵巢癌患者的發病原因,有助于鑒別出適合接受靶向治療的患者(PARP抑制劑)或者對于鉑類化療敏感的患者,更好地判斷預后以及進行風險評估。崔恒特別指出,“卵巢癌患者的女性直系親屬如果有條件,也應進行相關基因檢測,進一步了解自身罹患卵巢癌的風險,以便提前制定預防策略。” 靶向新藥:優化卵巢癌治療 加速審批是關鍵 崔恒介紹,“BRCA1、BRCA2都是人體內的抑癌基因,能確保細胞的遺傳物質(DNA)的穩定性,防止細胞生長變異,因此其在調節細胞復制、DNA損傷修復、細胞正常生長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旦它們發生有害突變,不能完成細胞修復,癌細胞會通過一種替代性的應用PARP酶的通路進行癌細胞DNA修復,從而導致患癌率的增加。” 據了解,靶向治療是目前國際上針對卵巢癌治療所采取的較為前沿的方法,這種療法通過抑制PARP酶來“靶向阻斷”癌細胞的DNA修復路徑,從“源頭”上導致癌細胞死亡,以達到治療卵巢癌的目的。崔恒表示,“這種基于基因分子水平的治療方法,可以‘瞄準’病變源頭,‘繞開’健康細胞,令治療更有針對性。相對于傳統的放化療方法來說,副作用一般更小,患者耐受性更好。臨床研究顯示,針對合適的患者,這類藥物可顯著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降低死亡風險。目前,美國、歐盟以及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已經先后批準新型治療上皮性卵巢癌的PARP抑制劑上市。內地也應加緊這一類藥物的審批工作,以惠及更多的患者。” 近年來,為進一步促進醫藥創新,我國有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加快新藥審評審批的政策文件。日前發布的《“十三五”國家藥品安全規劃》中提出,鼓勵具有臨床價值的新藥和臨床急需仿制藥研發上市,對具有明顯臨床價值的創新藥及防治艾滋病、惡性腫瘤、重大傳染病、罕見病等疾病的臨床急需藥品,實行優先審評審批。 對此,崔恒表示,加速對于療效明確、臨床試驗到位、相關資料完善的抗腫瘤新藥的審評審批工作,將大大提升我國卵巢癌的治療水平。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