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億人口,每年有2000萬人接受核醫學檢查;我國14億人口,每年只有120萬例檢查病例。”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王凡表示,中國患者進行這一檢查的概率只有0.09%,與周邊國家如日本的10.85%、韓國的6.8%也有很大差距。 我國生物醫學影像行業發展,除了面臨歐美強國壟斷、自主生產的生物醫學影像設備所占份額少這塊“短板”之外,還存在配套人才少、新藥和接受認識程度低的問題。 “核醫學顯像設備‘不再卡’我們的脖子了。”王凡說,我國企業如聯影、賽諾聯合等多年來在成像設備上有了長足進步,一些國產設備的顯像效果并不亞于國外設備。 無需手術、無需活體切片判定,核醫學顯像技術可以通過捕捉細胞的代謝運動,從分子層面讓腫瘤細胞“現形”。它的基本原理是,找到癌細胞內部特征的分子,把帶有靶分子的放射性藥物送進體內后,就可以在設備中進行全身顯像。 “現在最缺的是成像用的放射性藥物,我國目前沒有一個完全自主研發的‘顯像劑’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審批。”王凡說。 不同的疾病研究或診斷領域需要不同的顯像劑,涉及到特異分子的尋找,以及與該分子匹配的放射性化學藥物的合成。“它屬于分子層面的基礎研究,研究周期很長,沒有什么吸引力。”王凡說,“現在我們已經有一種藥物進入一類新藥的審批程序了,單就分子合成后臨床前試驗就做了3年,Ⅰ、Ⅱ、Ⅲ期臨床試驗做了3年。” 在我國,王凡感到比較孤單。她說:“我國核醫學領域的從業人員不足萬人,高精尖的領軍人才更少,‘長江’‘杰青’‘千人’等專家目前只有5人。” 質譜,這個物理界的老方法,經過技術改進可以進行生物分子成像了。 通俗地解釋,用激光掃描樣品,讓它的表明分子離子化,隨后通過電場,測定質荷比,在質譜中確定物質,用來特異性判斷腫瘤細胞。“質譜是目前人類掌握的唯一可以確定物質種類的檢測方法。”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楊芃原說,“現在的技術可以看到所有蛋白分子的成像圖,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 “質譜完全不需要對組織中的生物分子進行標記或染色,非常便捷。”楊芃原說,只要能夠將掃描后的離子不損失地在真空中傳送到檢測端,即便是痕量蛋白,儀器也能給出結果。 楊芃原介紹:“英國已經用質譜手持儀器進行了腫瘤手術中的檢測判斷。希望國內醫院能夠關注這個成像技術。” “原理上沒問題,不知道在臨床應用上怎么樣。”南京軍區總醫院教授盧光明認為新技術臨床實施前需要實踐驗證,不能冒進。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