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5月15日訊 我國財富經歷長達30余年的積累,目前已經到了一個較高的總量水平,2008年創造的GDP總額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儲備則超過了2萬億美元。大量的財富積累將我國帶入了一個消費高峰期。但是,財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特別是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國內居民的消費意愿不強。長期而言,財富積累和消費不足的矛盾將導致大量的社會矛盾和經濟發展失衡。因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而其中醫療保障體制是核心部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經歷了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體制,以幫助國內居民分享經濟發展、減少社會矛盾的階段。目前我國也在經歷這個過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幫助居民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財富,同時促進消費,減少經濟過度依賴于出口以及不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 改革導致的衛生體制的失衡在21世紀初達到了高峰。自農村的分產到戶實施以來,我國引以為豪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基石——合作社制度轟然倒塌。農民的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再也無法依賴于合作社的經濟保障,因此村、鄉、縣的三級醫療保障體制隨之瓦解,農民也逐漸回到了自己負擔醫療費用的階段。同時,國家企業的大量倒閉和國家分配體制的廢除,致使城鎮居民中的大量人口成了個體職業者和非保障性的人員,享受醫療保險的人口甚至低于一半,這個水平甚至落后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2002年,我國啟動了“新農合”,通過國家、地方政府和農民三方面統籌,開始了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重建的過程。截至2008年6月,參加醫療保障的農民已經達到了8.15億人,覆蓋率為96.76%。隨著“新農合”覆蓋面的擴大,居民的醫療衛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兩個關鍵指標——就診人次和應住院而未住院的人次,均得到了大幅改善。 國際通行的經驗是政府投入1元將帶動居民2~3元的醫療服務消費。那么,以“新農合”參保標準100元計算,整個市場容量達到了2000億~3000億元。我國醫藥消費占醫療消費的比重常年維持在50%左右的水平,因此“新農合”的醫藥整體市場容量將達到1000億~1500億元。事實上,“新農合”普及帶動的醫藥消費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2009年一季度數據顯示,普藥銷售的增長速度已經高于高端用藥。 現有的“新農合”主要以大眾化的普藥消費為主。但是,受到農村醫療消費網絡不完善、交通不便、消費能力低等特點的限制,企業投入和產出往往不成比例,大大抑制了企業的熱情。低附加值的普藥如何分享醫改的蛋糕? 由于“新農合”的特點是需求量少,但要求的品種多、配送難度大,因此普藥品種過少的企業會面臨單獨產品推廣成本過高的難題。而傳統大型普藥生產企業品種齊全的優勢,將使得他們在分享“新農合”市場中占據先發優勢。再結合公司的特色藥品進行銷售渠道的推廣,將能得到豐厚的回報。以雙鶴藥業為例,作為國內最大的普藥生產企業之一,其優勢在于品種齊全。品種多就可分攤推廣費用,并在推廣過程中帶動高毛利的獨家品種銷售獲取更多的利潤。在配送難點上,公司和地區商業公司合作減少了配送的成本,同時也提高了送達的效率。自2007年起,雙鶴藥業選取人均收入和“新農合”報銷比例較高的地縣作為重點開發地區,建立農村“兩網”銷售隊伍,推廣公司的普藥產品和富有競爭力的獨家品種。以其獨家品種降壓零號為例,2008年銷售突破了8億片,2009年一季度單季就做到了3億片。(李勁松)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