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中國醫師協會在北京公布了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結果。此次調研覆蓋了北京、河北、山西、廣東、海南等地的醫師,共發放調查問卷5683份,有效回收率為65.18%。調查顯示,有48.51%的醫師對當前執業環境不滿意,而滿意的比例僅為19.02%。記者了解到,此次調查問卷還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題目:請醫師們敞開心扉、直抒胸臆,表達對目前我國醫療體制的看法和建議。在回收的調查問卷中,很多醫師在這個開放性的題目中都踴躍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一、工作壓力大 “一線醫師的工作強度有多大?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在70~90小時,是常人的兩倍!看門診時,如果醫師仔細認真看,一名患者至少需要20~30分鐘,實際一天也就能看16~20名患者。但現實是,我們一上午的門診至少要看30~40名患者,怎么保證質量?為讓患者滿意,我們只好犧牲更多的休息時間。” “隨著人民群眾醫療需求的提高,醫院的門診量每天都在攀升,醫護人員超負荷嚴重,加之值班、雙休日門診等,我們總是覺得喘不過氣來。”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種各樣的工作塞滿,周末與我們無緣,年假更是從未休過,都無償奉獻給了患者。然而,患者卻從不體恤我們,動不動還來個‘醫鬧’。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保障不了,還如何安心看病?” 二、職業認同低 “醫師的付出沒有相應的回報。醫師的技術不值錢。同為高級知識分子,同樣是腦力勞動者,甚至我們還承擔著更大的職業風險,為什么醫師會如此不值錢?” “培養年輕醫師周期拉長,本科5年后還需輪轉3年。本來醫師的準入門檻高是好事,但也衍生出來很多問題。看著曾經的同學事業發展蒸蒸日上,我們還在原地踏步,這讓醫師流失現象日趨嚴重。甚至很多了解內情的家長,都不愿意讓孩子進入這樣一個領域。” “社會對醫務人員有偏見,用得著我們時就是‘天使’,用不著時就是‘白狼’。在社會公開場合,有同行不敢輕言自己是醫師。” “媒體輿論對醫師負面報道太多,認可的太少,對醫療行業普遍不信任,影響到我們與患者、與社會的交流。” 三、后顧之憂多 “醫務人員的后顧之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作積極性,希望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給予解決。醫務人員不是神,他們的婚姻、家庭,乃至精神狀態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 “從法律和道德上,救死扶傷不能談錢;而在行政管理中,卻要求醫師多掙錢才能多拿獎金。醫師首先也是人,是需要吃喝穿住、需要養活家庭老人孩子的社會人。生活于這個社會,就必然需要金錢的支撐。面對如此悖論,我們的空間在哪里?” “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醫師的平均收入遠不如教師。醫院基本上自負盈虧,我們拿的錢換不來房子和安定的生活。” “醫務人員社會地位低,低到在婚戀節目中,男大夫幾乎無人問津。” 以上是記者從部分調查問卷中摘錄的醫師們的留言,留言內容多集中反映在執業環境、收入、醫患糾紛等問題上。另外,很多醫師還談到政府鼓勵醫生到基層、社區及農村工作,這對普及全民的醫療健康保障是有利的,但醫師的福利、待遇及培養機制卻缺乏相關的配套機制。 此次調查顯示,有30.65%的醫師表示在制訂管理制度的時候,醫院管理者沒有顧及醫務人員的權益。中國醫師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醫師們的心聲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對政府政策的理解、響應和支持,但也希望政策制定者能注意到醫師們的感受,加大對醫療事業的投入,從根本上改善醫師的執業環境。這樣才能讓從事高尚事業的醫師們放心地為患者服務。” 讓醫生多一些積極體驗 吳 劍 生活在現代社會,整體競爭增強,文化撞擊猛烈,心理壓力加大,醫務人員首當其沖。醫生的工作負荷加重,還面臨著醫患糾紛的困擾,這使得醫務人員整體的健康水平下降,慢病發病增加,心理障礙多發,工作受到影響,乃至其滿意度和幸福感下降,流失率增加。如此發展下去,必定影響醫務人員的個人發展、醫療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健康事業的發展。 中國醫師協會的調研報告表明,在緩解看病難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再單靠提高工作效率、縮短醫生休息時間的方法,中國大醫院醫師的工作負荷已呈現“超載”現象。調查數據顯示,醫師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的占78.01%,希望子女從醫的僅占6.83%,這一比例再創新低。從事某一技術行業的人若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從事該領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對自身行業的正面評價和肯定。從年年走低的“希望子女從醫比例”中,我們看到了醫師職業滿意度和幸福感的失落。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提高,需要有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制度。在現行的衛生政策和醫院制度設計上,我們需要考慮醫務人員的健康和感受。讓醫師們長期超負荷工作,既不是醫院科學管理的方式,也侵犯了醫務人員的基本權利。因此,醫療機構要關心、關注、關懷醫務人員,切實維護醫務人員的職業使命感和神圣感,醫院管理工作要落實對醫務人員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這樣才能使醫務人員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救死扶傷的事業中去。(作者為福建省南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 把功夫下在醫療之外 楊國利 不久前,某兒科主任介紹了一個具體案例。在早交班時,有關新入院患者病例報告顯示,患者呻吟伴紫紺8小時余。兒科主任問大家:“這個主訴有問題嗎?”大家說:“沒問題!有癥狀、有時間,簡明扼要,完全符合病歷書寫規范。”兒科主任又問:“院內新生兒呻吟伴紫紺8小時余才住院,這是應該的嗎?這有明顯的醫療安全隱患。”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并就此開展了討論,最后針對當事醫生的心理狀態達成了共識:①惰性:收治病人的主動性不夠。②僥幸:希望這個病人的紫紺現象是一過性的或者是假象。③恐懼:因為只有一名醫生值班,擔心患兒出現意外。 通過這一案例,我們不難發現,醫生表現出的諸如惰性、僥幸、恐懼等負面情緒,常常是威脅醫療安全的大敵。然而,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下,醫生該如何保持積極的心態? 仔細分析起來,造成醫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大致有3個方面。一是個人內在的原因,例如抑郁癥狀態。二是客觀的原因,例如過度疲勞。醫生如果忙了一夜而第二天還得不到休息,就會造成生理上的過度疲勞,人體會保護性地形成諸如惰性、僥幸和恐懼等心理反應。三是主觀原因,例如被某種不愉快的事刺激而不愿意做某事,典型的如夫妻吵架、同事不合等,都會出現防御性或投機性心理。對醫療衛生行業而言,醫務人員的收入低、責任大、工作強度高、社會的不寬容、“醫鬧”的伺機而動等現象,都是滋生或助長諸如惰性、僥幸或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樂土”。 在當前的醫療衛生行業,大醫院等醫療機構人滿為患,而二級醫療機構、社區衛生中心等基層醫療部門卻門可羅雀,生存艱難。就以兒童醫院為例,一方面是兒童醫院門診日日創新高,一方面卻是患兒家長叫苦連天,看病難從中可見一斑。更嚴重的問題是,兒科后備力量嚴重不足,且隊伍不穩定,醫生常常處于“過勞”狀態。 記得報刊曾有議論,指責醫生竟然還要午休、還要雙休日。在很多就醫者眼中,醫生就應該隨叫隨到,似乎他們根本就不應當有人的需求。要知道,醫生也是人,也有人的一切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有疲勞、厭倦;也有喜、怒、哀、樂、悲、恐、驚等情感活動。用人性的眼光看待醫生,他們不是天使,也不是商人,更不是白狼,而僅僅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也有理性的普普通通的男人和女人。他們既要為人父母,也要為人子女,有朋友有社會活動,而這所有的社會身份都意味著責任與義務。只有把醫生當普通人看,或許才能破解醫療衛生行業之困。 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公正與平等,而這不應該僅僅要求醫生對患者做到公正與平等,還應該包括患者以及社會對醫生也要公正與平等。我們不僅需要完善成熟的醫療制度,更需要制度之外的文化建設、道德建設、社會氛圍作為支撐。只有給予醫務人員必要的和必須的人文關懷,患者的醫療利益才能有堅實的保障。(作者單位:北京市垂楊柳醫院)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