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為進一步指導各地做好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營造相互關懷的社會環境,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方案》。 如今,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復工復產持續深入,經濟社會秩序慢慢恢復,人們的生活也趨于正常。但此時仍不能松勁,既要注重疫情防控,又要對更廣泛的人群加強心理疏導、做好心理防護,防止因為疫情產生恐慌、焦躁等負面情緒,影響個人和社會的心理穩定。在大災大難面前,有人會擔驚受怕,會疑神疑鬼,甚至會情緒崩潰,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心理疏導正是需要引導人們正確看待這些現象,提升心理防護能力。 一方面,要多點發力。醫護人員、患者、隔離人員、家屬等群體都需要心理疏導,特別是困難群眾是恢復最慢的人群。如果他們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重視和解決,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而且可能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特別需要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流浪乞討人員等人群加強心理疏導支持。比如,發動更多社工、志愿者和專業人員參與心理援助,織密兜底困難群眾的安全網,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避免陷入生存窘境。 另一方面,要久久為功、放眼長遠。有數據顯示,汶川大地震6個月后,青少年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率達9.7%左右;非典疫情發生兩年后,有10%左右的患者出現了創傷后應激障礙。心理疏導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調動多方力量。專業的心理醫生、心理咨詢機構、社會工作者等都應該被動員起來,運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人們化解面臨的心理問題。社區、醫院等有關單位也可以依托互聯網、高校等平臺,建立包括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不同分級的聯動服務體系,成為撫慰人們心靈的溫暖港灣。 (劉琛)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