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醫院只看病不賣藥不現實;托管醫院藥房,“醫”和“藥”之間的利益關系并沒有被切斷——藥店與藥房之間的博弈,明爭暗斗,誰主沉浮? 藥店:天生“便民” 目前,醫保定點藥店僅占全國零售藥店總數的34%。如果在未來,我們選擇了持續擴充醫保定點藥店的數量,選擇了充分發揮零售藥店在藥品供應方面的作用,也就是選擇了“便民”。不久前,在一次行業論壇上,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如是說。 的確,中國藥店最大的特點就是“便民”,一位北京藥品零售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說。他表示,多年來,中國的零售藥店已然遍布城鄉,從大城市一兩千平方米的大賣場到村里的夫妻店,大大小小的藥店已經成為中國百姓獲取藥品最便捷的途徑。 而對于這種說法,中國醫藥商業協會連鎖藥店分會的統計數據也提供著佐證。根據該數據,目前我國零售藥店的門店數已達38.8萬家。“藥店多過米店”,一直是百姓形容藥店數量多的形象表達。較繁華的地區,經常是一條街上就有五六家藥店。2005年,深圳曾經達到平均約每2000人就擁有1家藥店的標準,成為全世界藥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和醫療機構的藥房不同,藥店是市場的產物,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藥店開業。所以,‘便民’是藥店生來就具備的特點,也是其相對于醫療機構藥房的優勢所在。”上述零售藥店的負責人表示。 政策:腳步放緩 2010年5月,商務部在其公布的《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征求意見討論材料)中提出:“社區醫療機構藥房和現在的零售藥店要一體化,有零售藥店的地方,社區醫療機構不應再建藥房。” 而在今年5月5日正式推出的《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中,原來“藥店代替藥房”的“強硬”提法則變得“溫柔”了許多。其中規定,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和醫藥分開的逐步實施,鼓勵連鎖藥店積極承接醫療機構藥房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 另外,《規劃》還提出,要“創新藥品經營模式……鼓勵藥品零售企業開展藥妝、保健品、醫療器械銷售和健康服務等多元化經營,滿足群眾自我藥療等多方面需求。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提高藥品流通領域的電子商務應用水平。鼓勵經營規范的零售連鎖企業發展網上藥店”。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似乎主管部門已經認識到“藥店代替藥房”的艱難,所以不僅態度緩和了許多,還鼓勵藥店向另外的道路發展——多元化和網上藥店。 實際上,“藥店代替藥房”的博弈過程確實遠非想像般簡單。近年來,中國藥品市場中,零售藥店的市場份額一直呈持續下降的態勢,相比于2007年已經下降了超過三個百分點;而相反的是,醫院的市場份額卻保持了大幅增長,2010年,其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63.8%,超過了零售藥店市場份額的3倍。而且這種增長勢頭還在保持。 從市場數據看,“醫”和“藥”的關系顯然更加親密了,醫藥分開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上述業內人士說。 醫改:加劇分化 而零售藥店和醫療機構在藥品市場上的“此消彼長”與醫改不無關系。 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張軒表示,新醫改中的政策多是在扶持醫療單位,以衛生體系為主。體系建設、藥品選擇、藥品采購、費用配套、報銷規定等各方面都是偏重于醫療單位的,相對而言,藥品零售行業徹底被邊緣化了。 醫改方案中僅用“發展藥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來描述藥品零售行業,張軒說,除此之外,在醫改政策中涉及到的醫療健康領域的方方面面幾乎見不到對零售藥店有所提及。而政策上的不一視同仁,自然導致了零售藥店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 從中國醫藥商業協會連鎖藥店分會的統計數據上看,2010年,中國連鎖藥店銷售百強的銷售收入總額是678億元,比2009年增長97億元,增長幅度是16.6%。不過這一增幅仍然低于中國藥品市場的增長率,據張軒介紹,IMS公司今年4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藥品市場2010年的增長率為21.9%。 托管:再次升溫 此次,《規劃》提出鼓勵連鎖藥店積極承接醫療機構藥房服務,但目前有能力開展此業務的仍然主要是大型醫藥批發企業,南京醫藥即是此舉的先行者。 從2006年開始推廣藥房托管業務,南京醫藥一直在試圖說明,醫院藥房并非非要醫院辦不可。截至今年一季度,南京醫藥進行藥事服務管理的合作醫院已有277家,其中三級醫療機構8家,二級醫療機構47家,一級醫療機構222家。業務拓展到蘇、皖、閩、豫、鄂、川、疆、遼、滇9省區,2010年銷售規模突破200億元。 而日前,張軒介紹,南京醫藥又打算與南京市秦淮區區政府合作,打造醫療旅游一站式服務商業模式,承接秦淮區中草醫院及社區醫療服務點的醫療資源,托管其中的藥材采購、銷售及加工服務,獲得政府在社會醫療統籌方面的惠民政策,實現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藥分業模式。 實際上,最近不僅是南京醫藥,由于醫改逐漸深入到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環節,藥房托管在全國范圍內又再次升溫。以吉林省為例,目前遼源、通化、延吉等試點城市正在探索以縣為單位進行公立醫院的分片區托管,并且已有長春哲仁醫藥有限公司托管了這些城市的近50家公立醫院。 但至少在南京,藥房托管很難看出是市場之手運作的結果,而且目前也并沒給南京醫藥帶來豐厚的利潤。 不過,對于未來可能參與藥房托管的連鎖藥店,張軒給出了操作建議。首先要完善藥品采購體系。結合醫療機構藥房特點,制定《臨床用藥目錄》規范處方行為,并通過訂單的集成化供應管理,減少流通環節和成本。 其次連鎖藥店要建立電子平臺客戶支持體系,建立藥學服務管理體系,以及建立藥品質量控制體系。 另外還要建立大健康服務平臺,張軒說,連鎖藥店要在主營藥品的基礎上,拓展健康關聯產品。同時在開展藥學服務的基礎上,針對亞健康人群提供系統的健康養生方案,達到提前預防疾病,減少醫療費用投入的目的。 不僅如此,張軒表示,連鎖藥店的網點布局還應考慮到承接醫療機構藥房服務后顧客購藥的便利性,盡量在醫療機構的內部或就近區域設點。同時網點規模應具備足夠的覆蓋面,以便為顧客提供送藥服務及健康宣教服務。 分開:矛盾待解 不過,關于藥房托管是否算得上真正的醫藥分開,業內一直存在質疑。因為在藥房托管之下,“醫”和“藥”之間的利益關系仍然存在,并沒有被切斷。 而如美國和德國一樣真正實現醫藥分離——藥店負責賣藥,醫生只負責為病人看病,目前在國內也顯得困難。 目前,藥學服務的專業性仍然是國內大多數藥店的軟肋。“藥店是否已經具備了接管醫院藥房,服務患者的能力,尚不肯定。”一位業內人士說。尤其是對經營處方藥,藥店的服務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此外,醫療機構目前也還要依靠藥品收入運轉。據于明德在安徽調研的結果,當地鄉鎮醫院原來實際的藥品加價率達59%,現在實行零差率,國家按照15%的加價率補償,遠遠低于原來的藥品收入。因此中標的品種銷售的并不好,另外鄉鎮醫院醫生由于利益受損,也沒了積極性。 這種情況下,如果用藥店代替藥房,實行醫藥分開,對醫療機構就一定要有足夠的補償。上述業內人士說。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