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書和一份《廣州日報》舊報存檔串聯起跨越17年的抗疫記憶 鐘南山,珠江之畔成長的英雄
在新聞通氣會上,主持人展示了3本書和一份《廣州日報》舊報存檔,串聯起這段跨越17年的城市抗疫記憶。書的主角,是鐘南山院士。 這4份資料代表著“4個第一”,第一次以鐘南山為主角的傳記連載,全國第一本鐘南山傳記《鐘南山傳奇》,全國第一本鐘南山畫冊《鐘南山——永遠的青春之歌》,全球第一本鐘南山中英雙語畫冊《鐘南山掠影》。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申卉、黃蓉芳 廣州市第50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選址在廣州雕塑公園。在發布人的身后,大型抗非紀念雕塑《保衛生命》30米長的浮雕墻,刻錄了22幅紀實畫面,既讓人走近17年前那段抗擊非典的崢嶸歲月,又仿佛身處當下與新冠肺炎疫情戰斗的最前線。 身旁的烈士像、頭頂的英雄樹,無一不在告訴人們,這17年來,兩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廣州都站在了病患救治、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廣州醫護都是不計報酬、不畏生死的逆行軍!無論是面對“非典”襲來亦或是新冠肆虐,羊城人民的英雄氣概,一樣的頂天立地!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2006年建成的抗擊非典紀念主題雕塑園,它記載了‘非典’期間,白衣天使們為了人民生命安全,奮力抗爭,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歷史印記。本次活動選擇在這里舉行,是我們對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發布人之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說。 廣州雕塑院副院長陸增康也不禁脫稿發言,回憶起那段歲月。“4月份,當我們得知廣東省中醫院原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因公殉職,退休的老院長唐大禧立刻著手為葉欣塑像。6月份,非典疫情還沒有結束,六位著名雕塑家潘鶴、梁明誠、唐大禧、黎明、俞暢、鐘志源便聚首創作,用3年時間塑造出《保衛生命》。” 如果說雕刻是凝固的藝術,為時代鑄精神,為民族立豐碑;那么文學可能是流動的豐碑,穿越時空,傳遞溫暖和力量。在新聞通氣會的最后,主持人展示了3本書和一份舊報存檔,串聯起這段跨越17年的城市抗疫記憶。書的主角,是鐘南山院士。 這4份資料代表著“4個第一”,第一次以鐘南山為主角的傳記連載,全國第一本鐘南山傳記《鐘南山傳奇》,全國第一本鐘南山畫冊《鐘南山——永遠的青春之歌》,全球第一本鐘南山中英雙語畫冊《鐘南山掠影》。拿出《鐘南山掠影》時,主持人特意念出了封面上的英文書名“The Stories In The Life Of Dr. ZHONG NANSHAN”。 “這份是廣州日報2003年的舊報資料,從6月13日至7月13日,連續31天,廣州日報刊登《鐘南山傳奇》,這是全國第一次以鐘南山為主角的連載。這既反映了我們廣州地區媒體的敏感,也反映了廣州寫作者的歷史擔當。”主持人說。 記者了解到,這“4個第一”,都發生在廣州,3本書籍都由廣州醫科大學時任宣傳部部長、后任副校長的魏東海博士撰寫或主編。“其實,早在1999年,我就在廣醫開啟一場討論,‘醫學生要做什么樣的人’。如果大家都像鐘南山院士一樣,我們的醫學教學就成功了。”所以,這21年來,魏東海都沒有停止過對鐘南山傳奇的記敘和對“南山風格”的總結。 記者看到,《鐘南山——永遠的青春之歌》畫冊上的鐘院士,黑發濃密,笑意滿盈,意氣風發。17年前,鐘南山67歲,一句“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到我們這里”擲地有聲。而今,這位“中國抗擊非典第一人”已是84歲高齡。在突發的新冠肺炎面前,他一面勸慰大家不要去武漢,一面“逆行”趕往武漢調研疫情,再次守在了抗疫前線。 “鐘院士是一段跨越17年的傳奇,讓我們記住這位不老的民族英雄,這位抗疫戰士的青春之路。”主持人說。此刻的追溯歷史,也是正視當下,更為展望未來。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