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頌》音畫作品亮新創意 彰顯廣州文藝戰“疫”大情懷
自廣州文藝戰“疫”打響以來,廣州市美協主席汪曉曙就以筆為援,創作了《戰疫魔》《逆行者》兩組鮮活的作品。近日,汪曉曙又完成了其“戰疫三部曲”的第三部——《天使頌》。尤為特別的是,這組作品結合由其夫人、星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院長皮曉彩傾情演唱,由星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17級學生溫雅楠作詞作曲的《逆行天使》,形成了視聽效果極佳的音畫作品。 逆行大愛、伉儷情深、師生厚誼與創新精神,融會貫通于這樣一件音畫作品中,也讓人充分感受到廣州文藝界攜手共進、合力戰“疫”的家國情懷。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江粵軍 (配圖為汪曉曙作品) 心中始終鼓蕩著激情 筆下自然充滿著感情 “戰疫三部曲”累加起來,共有二十多張作品,單從數量上看,就不在少數。汪曉曙表示,其實這并非他計劃著來創作的,而是這段時間以來,被前線醫護人員的大無畏精神,被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振奮著,內心始終充滿著激情,筆下很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批作品。 “所以,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是跟著疫情態勢的不同階段調整主題的,前面的兩組作品《戰疫魔》《逆行者》,沒有涉及到具體的人,主要展現勇毅精神和必勝信念。當然,《逆行者》已經比較有現場感了,因為我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過院,去復查時也親眼見過他們的誓師大會、送行場面。到了這個階段,我覺得可以把我心目中印象深刻的‘天使’們推出來了。” 而《天使頌》具體到個人形象,在創作方面,也會跟前面兩組有所不同。“藝術作品最重要的是提煉,讓人物性格鮮明地浮現出來,他們的圖像資料很多,但藝術家不能被牽著走,要將自己的情感、思想注入畫面中。”汪曉曙表示,他在塑造鐘南山、李蘭娟、陳薇等院士的形象,就兩個標準:一是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二是要有畫面感。因為藝術創作缺失了畫面感,無法體現肌理效果、黑白關系的變化等,也就沒有意義了。譬如,表現鐘南山,很多畫家都描繪了他表情凝重的那一刻,但在汪曉曙看來,鐘南山先生對患者、普通民眾的愛,是仁心仁術的表現,因此,他的《岐黃風骨》,展現的是鐘南山祥和可親的一面。 在藝術語言上,《天使頌》則延續前兩組的炭筆淡彩、鉛筆速寫、鉛筆素描等繪畫形式。“因為炭筆、鉛筆在敘事性繪畫方面,表現力非常強,既有速寫的生動、快捷,又比速寫精到、細膩,現場感強,能讓觀眾獲得‘在場’感受。”汪曉曙表示。 作為汪曉曙“戰疫三部曲”的見證者,皮曉彩對汪曉曙如此投入創作既感到欣賞,同時也頗為心疼。“只能提醒他別熬太晚,畢竟他現在的身體還在恢復階段。即便是如此,每天晚上快12點,叫他趕緊休息,他都是說‘我再畫完這幾筆吧’。” “白衣天使”有大愛 音畫結合亦顯大愛 也正是因為日常里,皮曉彩是汪曉曙畫作的第一個觀眾,汪曉曙是皮曉彩歌唱新作的第一個聽眾,讓他們碰撞出了《天使頌》這樣的琴瑟和鳴之作。 作為星海音樂學院教育學院的教授,皮曉彩和學生的關系非常好,學生們直接稱呼她為“皮媽”,都很樂意和她親近。這段時間,出生于1998年、現在就讀星海音樂學院的大三學生溫雅楠,也被醫護人員的大愛精神深深打動,發自內心地想寫一首歌來贊美白衣天使。詞曲寫完后,溫雅楠發給了皮曉彩,請她指正。“寫得不錯,整體很完整,我只在幾個音幾個字上改動了一下。”暖心的“皮媽”給了溫雅楠極大的鼓勵,所以,曲子編好以后,溫雅楠又“斗膽”請皮曉彩演唱,“皮媽”自然還是欣然應允。“我在家里試著哼了一下,挺有感覺的。正好汪老師也在旁邊,就問我‘誰寫的?’我告訴他是我的學生寫的。他馬上說:‘寫得很好啊。’這樣我就在家里將這首歌錄下來了。之后,在音樂教育學院李偉副教授的悉心指導下,16級的學生劉泉漢又完成了詞與曲的合成。”皮曉彩笑道,“這也是我第一次用手機來錄音。”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汪曉曙的《天使頌》系列也基本完成了。兩個人都在家里,我畫,你唱,忽然間就心有靈犀了。“主題都是歌頌白衣天使,有聲和無聲的,可視和不可視的,如果結合到一起,應該會獲得一種藝術上的整體升華吧。” 恰好,汪曉曙此前的一名學生吳建嚴,擅長視頻制作,“我將基本思路、畫作資料以及皮老師錄好的歌給他,他毫不推脫,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做好了。” 無疑,這樣的一件音畫作品,讓人倍感溫暖。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