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趙女士介紹,丈夫從中華骨髓庫查詢,選擇一名供者,該過程沒交分文。 隨后,醫生拿來一張高分辨配型檢測單,讓她交檢測費。趙女士稱,當時她根據單子提示,將6200元匯到浙江杭州市檢測單位。這筆錢包括她老公和志愿者兩個人的檢測費,3100元/人。 隨后,她又根據醫生提示,向中華骨髓庫匯了2.2萬元,用以支付供者做體檢等的費用,體檢完就在等通知,“匯錢時說了會多退少補。”但期間因李先生發生肺部感染,造血干細胞采集和移植被延后好幾個月。等李先生達到移植條件,供者的體檢報告已超過3個月有效期,只能再來一次。“又匯了兩萬,重新開始體檢、采集。” 趙女士表示,她并不清楚在采集中醫院怎么收費,供者的費用是怎么算的,但丈夫進入無菌倉開始移植后,她收到5600多元的退回款。 捐獻者: 拿到補貼后方知患者付 2007年,在京工作的劉先生在北京空軍總醫院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捐獻開始前,他并不知道患者會為他支付一筆補償費用。 劉先生回憶,他在醫院進行了約一星期的體檢、打動員劑等準備工作。此前,骨髓庫工作人員只讓他不用擔心捐獻期間發生的費用。等開始打動員劑時,他又從中華骨髓庫獲悉,他會因捐獻造血干細胞獲得一筆補貼,包括誤工費、營養費等。 捐獻完成后,中華骨髓庫交給他5000元補貼,但并沒提及這筆錢是由患者提供。“有記者采訪我才知道是患者給的。”至于在醫院的花費有多少,劉先生說他并不清楚。但他知道,這些費用是患者支付。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