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舉辦“最美逆行者”故事匯宣講活動 講述一線戰“疫”時刻 “我們也怕,但我們不退縮” ![]() 劉琪莎 ![]() 許曉東 ![]() 王鳳麗 平安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在廣州,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向險而行,義無反顧投身“疫”線,與病毒面對面較量。他們中,有救治危重病人的ICU醫護人員,有不顧危險再次沖上抗疫一線的抗非老將,更有馳援湖北投入戰斗的抗“疫”戰士…… 昨日,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舉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逆行者”故事匯的首場宣講活動,講述一線戰“疫”時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 早早“備戰”確保醫護人員“零感染” 市第八人民醫院是廣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陣地。截至2月23日,醫院累計收治確診病例297例,出院病例170例,危重癥好轉率達到93%。 “去年12月底,醫院就通過監控全球重大傳染病信息,對武漢疫情重視起來。”市八醫院醫生劉琪莎透露,儲備物資、準備病房、決定應對方案、進行人員培訓……所有工作早早展開。 大戰當前,該院專家們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查閱、學習大量資料,了解疾病的臨床表現、傳播方式,每日關注疫情動態,然后與醫務、護理部門一起制訂出隔離、防護流程,并且在ICU病房和隔離病房做演練,醫護團隊全員參與,要求人人過關,確保醫務人員“零感染”。“正是這些專業的培訓和學習,讓我們的醫護人員在接觸危重癥病人時能夠心中有數,沒有一個人受到感染。”劉琪莎表示。 1月20日凌晨,省衛健委公布了廣東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信息。市八醫院當天即向全院職工發出通知——取消外出休假,留在廣州,原地待命! 劉琪莎說,他們對患者病情變化完全靠“盯”,甚至頻繁到每十分鐘、每半個小時就要調整治療方案。一旦覺得病人靠無創通氣支撐不下去而有生命危險,就須立即插管。氣管插管是一項十分危險的操作,醫生的面部、皮膚離患者口、鼻非常近,甚至只有五六厘米,也許打開患者口腔那一刻,就有氣溶膠溢出。 “醫生要把插管操作限定在30秒以內。”劉琪莎介紹,全身武裝而行動受限的醫生,必須在病人自主呼吸被抑制,靠血液中氧氣儲備維持體內供氧的短時間內完成插管。截至2月24日,市八醫院累計為15例重癥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無一例差錯。 日化龍頭發出抗疫物資“動員令” 17年前,正是非典肆虐時,現任立白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許曉東面對黨旗發下了誓言: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轉身便冒著病毒威脅,代表集團多次到抗擊“非典”一線,向醫護工作者捐贈緊缺物資。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封城,口罩防護服告急、消毒液斷供,各地庫存全面缺貨,他再度加入戰“疫”行列。 “薄薄一個口罩、小小一瓶消毒液,關系的卻是戰疫成敗、億萬人民的生命健康。”許曉東表示,作為國內民族日化龍頭的立白集團及其控股的朝云集團,第一時間響應國家號召,董事長決定向全國各個定點醫院捐贈價值2億元人民幣的消毒除菌日化產品。 2億元物資,71萬多箱。可是市場缺貨、庫存告罄、員工放假、產能受限,每一個問題,都伴隨龐大的任務量和巨大的工作難度。許曉東臨陣受命,肩負起統籌捐贈的重要工作,再次加入了逆行隊伍。從春節假期第一天,他就開啟了每天十幾個小時上崗、24小時在崗的無休模式。 緊急時刻,立白黨委向全體黨員發出了“動員令”:共產黨員,跟我上。許曉東說,經過大家連續奮戰,集團第一批捐贈物資大年初一就送到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在前線物資急缺的關口,第一時間送到了武漢雷神山、金銀潭醫院等最前線;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立白捐贈物資已經陸續抵達了全國2199家定點醫院。 有時候,一線要貨實在太急,許曉東就兼職“搬運工”和“司機”,替工廠送貨。“工人們取笑說‘上午西裝革履、下午兼職苦力。你哪里有個副總裁的樣子’。但是我知道,能拼敢戰,這就是一個領導者的樣子!” 水槍、藥桶就是戰“疫”武器 環衛工人承擔著城市“守護者”重任,為市民筑起一道安全“防護墻”。一首《環衛三所防控疫情順口溜》朗朗上口,出自天河區城管局環衛三所所長王鳳麗的手筆。 “保護好全所663名環衛兄弟姐妹們的生命健康和生產安全,是我們的責任。”當全城吹響疫情防控的號角,天河三所物資采購小組分頭行動,在最短時間內,把2萬多個口罩、3萬多雙防護手套、663副護目鏡及時發放到每個工友手中。 20臺掃路機,早上5點到晚上11點,在每條人行道18個小時進行循環性不間斷清掃保潔,不留死角。每天深夜11點和凌晨3點鐘,市民都已熟睡,夜班環衛工友們卻干得熱火朝天。 環衛戰“疫”期間,天河三所臨時組建起消毒清洗突擊隊。兩個片區安排60名消毒清洗突擊隊員,分三組開著高壓清洗車和消毒車,背著藥桶到每個垃圾桶、工具房、果皮箱等地點,冒著被感染病毒的風險,每天和最臟最臭的垃圾打交道。他們用雨衣當防護衣,穿上水鞋,戴起防護眼鏡,每天把近千個垃圾桶和果皮箱清洗消毒兩次。在王鳳麗眼中,“手拿的水槍,肩背的藥桶,不就是一個個戰‘疫’的決勝武器嗎?” 凌晨出門去,半夜才回到家,40多天過去了,王鳳麗沒有休息過一天。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母親常常一邊給她熱飯,一邊“埋怨”:“你出去干活,一天吃不上頓熱飯,那么危險,命都不要了嗎?”三歲兒子經常找不到媽媽,在電話里問:“媽媽,你什么時候回來呀?你下班了嗎?你快回家吧,我想你了。”這些時候,她只能強忍心酸,“我不僅是女兒、是媽媽,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663名員工的大家長。我們也怕,但我們不退縮。”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