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睡眠分寸 益于健康長壽 睡眠是一種周期性的生理現象,占人生1/3的時間,生命過程中離不開睡眠。自人體開始有生命活動起,就會產生各種代謝產物,它在體內積聚到一定程度時,人就會感到疲勞,提醒人們應該休息,睡眠就是最有效的休息。有人試驗,兩只同樣健壯的狗,一只能忍受饑餓30余天,另一只卻因缺少睡眠,只餓10天就死了。著名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把睡眠比作“大自然最豐盛的菜肴,生命盛筵上的主要營養”是不無道理的。人要生存就需要睡眠,足夠的睡眠是有益健康的。 人的睡眠有一定的規律性,大約為每2個小時為一拍節。能夠深度睡眠時間是晚上9點至凌晨1點之間,這2個拍節4小時的睡眠是總睡眠量的75%,把睡眠時間安排在晚上10點前至早晨7點左右是最佳的選擇。 一般來說,在入睡后30~40分鐘,血液中生長激素的濃度迅速上升,于1~2小時內達到高峰,隨即迅速下降,在睡眠3小時時下降最低,在以后睡眠時間里,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升高,但升高的濃度一次比一次低,如果入睡時間推遲,睡眠時間少了,生長激素的分泌也將減少。科學家發現,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兒童與少年,只有在睡眠時才有生長激素的分泌,睡眠對保證青少年身體長高至關重要,它同運動和飲食一樣能保證機體健康地生長發育。 有資料證明,每個人需要睡眠時間差異甚大,但一般而言,保持睡眠穩定性,即每晚睡眠7小時以上,比今晚睡10個小時,明晚睡3個小時的壽命長,每晚睡7~8小時的人壽命可延長,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死亡率比前者高80%,相反每晚睡10小時以上的人80%可能會短命,因太長的睡眠使神經中樞長期處于抑制狀態,而導致各器官功能的減退,或產生肥胖而誘發各種并發癥。充足的睡眠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和適當的營養供應同等重要,人體的內分泌激素1/4~1/3是在睡眠時產生的,如果睡眠不足,必然打亂體內新陳代謝的節律,造成體內環境失調,如長時間或經常強制性不睡眠,就會產生過度疲勞,導致生理功能紊亂,抗病能力下降,嚴重時可導致全身衰竭,稱之為“疲勞死”。可見,起居無常者,與長壽就無緣了。 澳大利亞一個研究學會最近提出,對癌癥的發病機制有一點可以肯定,發生癌變的細胞是在分裂中產生的,而細胞分裂多數是在睡眠中進行的。一旦睡眠規律發生紊亂,身體機制很難控制癌細胞的突變。因此,不可過分沉湎于夜生活和夜工作;積極治療失眠,努力改善環境,這對防癌是有益的。 常言說“七分調養三分治”。睡眠則是這七分調養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為什么醫生常囑咐病人好好睡一覺呢?這是因為良好的睡眠可以減少能量的消耗,而且還可以消除疲勞,調節和穩定情緒。當機體受到感染時,人體會產生與睡眠有關的化合物——胞壁酸,該物質隨血流至大惱,除誘發睡眠外,還可刺激機體的防御系統,增強抵抗力,促進免疫蛋白的產生,因此睡眠好的患者病情痊愈也快。可見,適當的“多睡”也是一味治病良藥。 有人認為,早睡早起與晚睡晚起并無差異,只要能保證有足夠睡眠的時間就行了。此言差矣,早睡早起可使你精神倍增,受益終生,而那些留戀夜生活的人們,晚睡雖晚起,總會感到精神不振,此為折壽之舉。 睡眠前不宜動怒、憂慮,不宜多說話,不宜開燈,不宜多喝濃茶或咖啡,否則會使人心神不定,難以入睡。同時睡眠前不宜飽餐,不宜運動,不宜仰臥睡,不宜張口呼吸,不宜用被子蒙面,不宜枕過高的枕頭,不宜對頭對腳吹冷風等,否則皆會有損身體健康。 人的睡眠時間,還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使大腦皮質得到休息而恢復其功能。新生兒每天睡眠18~22小時,嬰幼兒一晝夜所需的睡眠時間為16~18小時,2~4歲兒童每天應睡12小時,7~13歲為9~10小時,成人需8小時左右即可,50歲以后開始減少,60歲以后與青年相當,80歲以后才開始真正減少。在人生旅途中,對睡眠的這一生理變化,也應掌握分寸,才能延年益壽。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