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氣閃腰”能自愈嗎? 專家提醒:腰椎小關節錯位要注意復位 日常注意坐姿保護腰椎 ![]() 醫生向病人講解腰椎結構。 三十五歲的王女士下班買完菜,趕著騎車回家做飯。一個急剎車,不小心就把腰給扭了。腰疼得厲害,不敢碰,不敢揉,彎不了腰,邁不開腿,走路只能一瘸一拐的。王女士以為只要休息一下,疼痛就能緩解。然而躺在床上休養了幾日,情況仍不見好轉。到了醫院拍片子,檢查報告卻寫著“未見異常”,到底什么情況? 醫生詳細詢問病情后,耐心地向王女士解釋:“你這是腰椎小關節錯位了,片子沒拍出來,但是治起來不難。”連片子都拍不出異常的腰椎小關節錯位,究竟是什么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侯宇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岔氣閃腰”是怎么回事? 大家可能不了解腰椎小關節錯位,但一定都有聽過“閃腰岔氣”的說法。實際上,腰椎小關節錯位就是閃腰的一種。省中醫院大骨科主任林定坤教授介紹,腰椎小關節錯位有急性和慢性的區分,基礎病因都是腰部各方的筋骨不協調,某一動作的外力導致小關節錯位,或是扭傷了椎間盤。 急性的腰椎小關節錯位一般都是外力造成的。腰椎原本端端正正,突然“閃腰”,使得腰椎上的小關節受力加大,出現了微小的離錯、交鎖、滑膜嵌頓及周圍軟組織炎性反應,便引起腰痛和腰部的活動受限。 慢性的小關節錯位,常見癥狀為反復的腰部慢性疼痛,容易出現反復扭傷等。這是因為腰部肌肉緊張,力量耐力下降,腰椎受到的保護力不夠,久而久之,導致慢性的筋骨失衡,小關節失穩,骨贅生成,形成慢性的疼痛。 由于這種錯位非常輕微,所以影像檢查無法捕捉,需要醫生細致的體格檢查,并結合經驗與病人提供的詳細病史進行診斷。 關節錯位不同于肌肉拉傷 林定坤介紹,急性腰扭傷,可能是小關節錯位,也有可能只是拉傷了肌肉。二者的初期癥狀都是痛得厲害,腰部活動受限。 不同的是,肌肉拉傷往往痛有定處,有明顯的壓痛點,好好休息后疼痛能逐步緩解;而小關節錯位,往往表現為腰部僵硬,有時腰部拘于彎曲體位,不能屈伸活動,活動受限明顯,比較難找到壓痛點,疼痛也難以通過休養、敷藥等方式緩解。只要錯位的關節沒有復位,即便急性疼痛有所緩解,也依然會在腰部活動時疼痛,且這樣的疼痛將會長時間持續存在。 因此,腰椎小關節錯位的治療,關鍵在于通過手法進行復位。 首先是診斷,依據病人外傷史,疼痛特點和僵硬體征,加上X線照片排除其他疾病。 有經驗的骨傷科大夫,可以通過觸診找到“痛點”,即關節錯位點,以此作出定位定向的判斷,然后進行手法調節。一旦復位,患者的腰部能夠立即得到放松,幾分鐘內癥狀體征消失。 由于復位手法具有專業性,建議大家到正規醫院找專業的醫生進行操作,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養腰要建立筋骨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腰椎的養護,能夠有效預防小關節錯位。 首先是要挺腰端坐。骨骼的正常序列需要健康、有力的肌肉來維持。而骨骼處于健康、生理的位置,也有利于保持肌肉的健康。 挺腰端坐的狀態下,脊柱處于直立狀態,最契合脊柱的生理狀態,對脊柱的損害能夠減少到最低。同時,挺腰端坐的坐姿也能讓你的脊柱肌肉變得協調起來。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能夠扶陽養氣的坐姿。 其次,保持良好坐姿之余,要注意時常起身活動、放松身體,避免久坐勞損;活動身體時,也要注意方法,切勿快速腰部發力或轉身,對腰椎造成損傷。 日常養護腰椎兩個動作躺著練 仰臥凌空直蹬腿 1.平臥在床上,雙腳并攏,腳背勾起; 2.吸氣,一左一右交替蹬腿; 3.注意每一次蹬腿時均需保持膝關節最大程度伸直,以及腳背上勾; 4.保持平穩呼吸,蹬腿結束后,緩緩放下,以雙腿與床面接觸不發出聲音為標準; 一左一右蹬腿為兩次動作,早、晚各練100次,動作熟練后,練習量可增加到早晚各連續練習兩百次到三百次,每天共練習五百次。 曲髖屈膝收腹肌 1.平臥于床,雙腳并攏,腳背勾起; 2.吸氣,用力將雙腿伸直,抬高至于床面形成45-60度夾角,注意保持腳背勾起; 3.雙腿同時屈曲膝關節,用自身的腹部肌肉收縮,讓大腿盡量貼近肚皮,然后雙手環抱于腘窩后方,輕柔回拉大腿,使骶尾部離開床面。重復3次; 4.緩緩呼氣,伸直雙腿,保持勾腳背狀態緩緩放下,以雙腿與床面接觸不發出聲音為標準; 重復上述動作,一吸一呼為1次動作,早、晚各練20次。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