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羊蹄《中藥學7版》 【名稱】 羊蹄 【拼音】 Yangti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蓼科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或尼泊爾羊蹄R.nepalensis Spreng的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秋季8~9月采挖,洗凈,曬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 苦、澀,寒。歸心、肝、大腸經。 【功效】 涼血止血,解毒殺蟲,瀉下。 【應用】 1.血熱出血證。本品味苦澀而性寒,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收斂止血,對于血熱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及紫癜等出血之證,可用單味內服,也可配伍其它止血藥物同用。如《本草匯言》治熱郁吐血,以本品與麥門冬煎湯飲;《永類鈐方》治大便下血,常配連皮老姜同用;《江西民間草藥》治內痔出血,以本品與豬肉同煮,去藥飲湯。 2.疥癬、瘡瘍、燙傷。本品苦寒清泄,能清熱解毒療瘡,又能殺蟲止癢,為治癬、疥之良藥。用治疥瘡,多以鮮品搗敷患處;用治癬,常與枯礬同用,共研末,醋調敷,如羊蹄根散(《醫宗金鑒》);治燙傷,可用鮮品搗敷,或研末油調外涂。 3.大便秘結。本品苦寒,能瀉熱通便,功類大黃,作用緩和,素有“土大黃”之稱。用治大便秘結,可單味煎服,也可配芒硝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鮮品30~50g,也可絞汁去渣服用。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羊蹄根含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及酸模素等,葉含槲皮苷、維生素C等。 2.藥理作用:大黃酚能明顯縮短血凝時間,酊劑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及致病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所含酸模素對紅色毛發癬菌及趾間發癬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能降壓、利膽。 3.臨床研究: 用新鮮羊蹄根100g,加豬大網膜35g,再加食鹽少許,搗敷患處,治療疥瘡50例,全部有效(浙江中醫雜志,1999,6,500);用羊蹄30g,水煎,分3次服;或用羊蹄粉3g,開水沖服,每日3~4次,共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42例,平均4天止血(重慶新醫藥學,1972,1:21);用本品煎膏,涂于帶線棉塊上,貼于子宮頸上,12小時后取出,每日1次,共治療子宮頸炎30例,其中痊愈28例,減輕1例,一般用藥4~6次(陜西新醫藥,1974,2:35)。現代臨床上,常與紅棗同煎服,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效。 【參考文獻】 1.《神農本草經》:“主頭禿疥瘙,除熱,女子陰蝕。” 2.《日華子本草》:“羊蹄根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醋摩貼。葉治小兒疳蟲,殺胡夷魚、鮭魚、檀胡魚毒,亦可作菜食。” 3.《滇南本草》:“治諸熱毒,瀉六腑實火,瀉六經客熱,退虛勞發熱,利小便,治熱淋。殺蟲,搽癬瘡、癩瘡。”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