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降香《中藥全書》 【名稱】 降香 【拼音】 Jiangxiang 【英文】 Rosewood 【日文】 コウコウ 【拉丁文】 Lignum Dalbergiae Odoriferae 【異名】 降真香《證類本草》,紫藤香《衛濟寶書》,降真《真臘風土記》,花梨母《海南植物志》。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肝、脾經。 【功效】 化瘀止血,理氣止痛。 【藥用】 本品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 樹干和根的心材。 【應用】 1.用于瘀滯性出血證。尤多用于跌打損傷所致的內外出血。治刀傷出血,《別錄》單以本品外敷用之;治內傷吐血、咯血,屬血瘀或氣火上逆所致者,本品能降氣火化瘀止血,常配丹皮,郁金等同用。 2.用于血瘀氣滯之胸脅心腹疼痛及跌打損傷瘀腫疼痛。《本草經疏》治上部瘀血停滯胸膈者,以本品為末煎服。臨床亦常配五靈脂、川芎、郁金等相須而用。近年本品亦常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等,配入復方用之。 【注意】 陰虛火旺,血熱妄性者禁用。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研末服每次1~2g。外用適量。 【形態】 喬木。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樹皮褐色,粗糙;小枝近平滑,具密集的蒼白色皮孔。羽狀復葉互生;小葉9~13,近革質,卵形或橢圓形,側脈和網脈于兩面略凸起。圓錐花序腋生;萼鐘狀,5裂;花冠蝶形,淡黃色或乳白色,均具爪;雄蕊9枚1組;子房 狹橢圓形,具柄。莢果舌狀長橢圓形,不開裂。種子1粒,稀2粒。花期4~6月,果期6~8月。分布于海南白沙、東方、樂東和崖縣。生于山坡疏林、林邊或村旁。廣東、廣西及福建等地有引種。 【產地】 產于海南。 【品種考證】 本品我國入藥約始于唐代,如《海藥本草》引徐表《南州記》云:“生南海山。”又云:“生大秦國。其香似蘇方木,燒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入藥以香降紫而潤者為良。”《本草綱目》謂:“今廣東、廣西、云南、漢中、施州、永順、保靖,及占城、 安南、暹羅、渤泥、琉球諸地皆有之。朱輔《溪蠻叢笑》云:雞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今溪峒僻處所出者,似是而非。勁瘦不甚香。周達觀《真臘記》云:降香生叢林中,番人頗費砍斫之功,乃樹心也。”又謂:“俗呼舶上來者為番降,亦名雞骨,與沉香同名。”由 此可見古代降香藥材就有進口與國產之別。據調查,進口降香主要為印度黃檀Dalbergia sissoo RoXb.的心材,現市場所用多為產于海南 的同屬植物降香檀的心材。 【顯微特征】 降香粉末:①具緣紋孔導管巨大,完整者直徑約至300mm,多破碎,具緣紋孔大而清晰,腔內含紅棕色或黃棕色物。②纖維成束,棕紅色,壁厚,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③木射線細胞壁稍厚,紋孔較密。④色素塊紅棕色或黃棕色。 【化學成分】 根部心材含多種黃酮類成分,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鮑迪木醌(bowdichione)、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等;又含紫檀烷類成分,美迪紫檀素(medicarpin)、左旋9-O-甲基尼森香豌豆紫檀酚(9-O-methyl-nissolin)、左旋白香草木犀紫檀酚(melilotocarpan)C及D、左旋降香紫 檀素(odoricarpin);還含桂皮基苯酚類成分,鈍葉黃檀蘇合香烯(obtustyrene)等。氣相層析表明降香揮發油中至少含有12種成分,已鑒定 出有β-沒藥烯(β-bisalol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及反式-苦橙油醇[(trans)-nerolidol)。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lg,加石油醚(30~60℃)l0ml,浸漬15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后,殘渣加5%香草醛硫酸溶液l~2滴,即顯棕紅色,放置后漸變紫紅色。(檢查揮發油) (2)取本品粉末約lg,加乙醇10m1,置水浴上回流5分鐘,濾過。取濾液lml,置蒸發皿中蒸干,殘渣加入硼酸飽和的丙酮溶液及10%枸櫞酸丙酮溶液各lml,繼續蒸干,殘渣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色熒光。(檢查黃酮類) (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lg,加石油醚(沸程60~90℃)15m1,浸泡2小時后,濾過,濾液供檢查揮發油用。揮干殘渣中的石油醚,加甲醇15m1,超聲波振蕩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后供檢查黃酮成分用。以芒柄花素、α-白檀油醇、(E)-橙花叔醇分別作對照品,用硅膠 GF254板。①測揮發油以石油醚(60~90℃)-甲醇(9.5∶0.5)展開;②測黃酮以苯-乙酸乙酯(4∶6)展開。于紫外光燈(254~365nm)下觀察, 黃酮成分的芒柄花素為暗斑。揮發油部分用碘蒸氣熏后,斑點顯棕色,揮去碘,再用1%香草醛濃硫酸溶液噴霧后,于吹風機熱氣流中烘 干片刻,α-白檀油醇顯黃色;(E)-橙花叔醇顯褐色。 【藥理作用】 1.抗凝、抗血栓:降香制劑0.147g(生藥)/ml體外試驗,對大鼠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使血栓重量減輕。2.對中樞神經的作用:降香乙醇提取物250mg/kg灌胃,可減少小鼠的自主活動;50、250、500mg/kg灌胃,可延長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睡眠時間;50mg/kg灌胃,對小鼠 熱板法試驗表明能提高小鼠痛閾;750mg/kg、500mg/kg灌胃分別對電驚厥和煙堿驚厥有對抗作用。 【采收加工】 全年采收,除去邊材,鋸成長約50cm的短段,陰干。 【炮制】 將原藥材除去雜質,鎊片;或鋸成約3cm的小段,劈成小碎塊或軋成粗紛。 【性狀】 心材呈類圓柱形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紫紅色或灰黃褐色,有縱細槽紋及刀削、刀劈痕;木材紋理細膩。質堅硬,斷面不平坦,紫紅色。氣微香,有油性,味微苦。飲片特征:本品為不規則的小碎塊或極薄片。表面紫紅色或紅褐色,有致密的紋理。質硬,富油性。粉末呈紫紅色或紫褐色。氣香, 味微苦。 【附方】 1.治金刃或打撲傷損,血出不止 降真香末、五倍子末、銅末(是削下鏡面上銅,于乳缽內研細)等分或隨間加減用之。上拌勻敷。(《百一選方》) 2.治外傷性吐血 紫降香3g,花蕊石3g,沒藥1.5g,乳香1.5g。共研極細末。每服0.3g,童便(新尿出者)或黃酒1杯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臨床研究】 治療外傷及手術出血 降香提取物和淀粉海綿制成降香止血粉,用于外科及手術出血300余例有良好止血及止痛作用和接觸止血作用,并縮短血漿的再鈣化時間。(《現代中藥臨床研究》251頁) 【藥論】 論降香治內傷吐血的功用 ①繆希雍:“降真香,香中之清烈者也。上部傷,瘀血停積胸膈骨,按之痛或并脅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此藥刮末,入藥煎服之良。治內傷或怒氣傷肝吐血,用此以代郁金神效。”(《本草經疏》)②張石頑:“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 降,故內服能行血破瘀,外涂或止血定痛。又虛損吐紅,色瘀昧不鮮者宜加用之,其功與花蕊石散不殊。”(《本經逢原》) 【附注】 進口降香主要為同屬植物印度黃檀D.sisso Roxb.的心材。《本草綱目》稱“番降”。該植物的樹皮和心材含黃檀素(dalbergin)、O-甲基黃檀素(O-methyldalbergin)、黃檀酮(dalbergenone)、黃檀色烯素(dalbergichromene);心材尚含去甲黃檀素(nordalbergin)、異黃檀 素(isodalbergin);樹皮尚含三萜化合物和蠟。黃檀素50mg/kg一次灌服,對兔有微弱的抗凝血作用。 【錄自】 《中藥全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