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番瀉葉《青陽客棧》
【名稱】
番瀉葉
【英文】
Senna Leaf
【拉丁文】
Folium Sennae
【異名】
旃那葉、瀉葉(《藥物學大成》)、泡竹葉(《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印度番瀉葉(又名:丁內未利番瀉葉),亞歷山大番瀉葉(又名: 埃及番瀉葉)。
【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涼。歸大腸經。
【功效】
瀉熱通便,消積導滯,止血。
【藥用】
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 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和尖葉番瀉 Cassia acutifolia Delile. 的小葉。
【應用】
用于熱結便秘,水腫臌脹。番瀉葉性寒味苦,質粘而潤滑,能入大腸瀉積熱,通大便,用治實熱便秘,腹部脹滿,可單用泡茶服,或與枳實、厚樸同用,以增強瀉下除滿之功。本品能瀉下逐水,可用治水腫臌脹,常配合牽牛子、大腹皮同用。本品小量使用,苦寒能清胃熱而健胃進食。
現番瀉葉泡服用于腹部手術前通便清潔腸道,或術后早期用于恢復腸腑運化功能,防治術后腸粘連。
【注意】
體虛及孕婦、經期及哺乳期禁服。用量過大,易致腹痛、惡心、嘔吐。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
1、狹葉番瀉
草本狀小灌木,高約1m。托葉卵狀披針形,長2~4mm;偶數羽狀復葉,互生;具短柄;小葉5~8對,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4cm,寬0.7~1.2mm,先端急尖,基部稍不對稱,無毛或幾無毛。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6~14朵,花梗基部有一卵形易落的苞片;萼片5,長卵形,略不等大;花瓣5,黃色,例卵形,下面兩辨較大;雄蕊10,上部3枚小形,不育,中央4枚等長,最下面3枚向下彎曲,兩側者較長,花藥稍呈四方形,基部箭形,4室;雌蕊彎曲如鐮,子房具柄,被疏毛。莢果長方形,扁平,長4~6cm,寬1~1.7cm,失端尖突微小,不顯著,幼時有毛;種子4~7顆,種皮棕綠色,有細線狀種柄,具疣狀皺紋。花期9~12月,果期翌年3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熱帶非洲。我國臺灣、廣西、云南有引種栽培。
2、尖葉番瀉
與狹葉番瀉的區別在于:小葉片4~6對,長卵形,先端急尖,基部不對稱,葉背面灰綠色;花較小;莢果橢圓形,寬2~2.5cm。
分布于埃及。我國臺灣、海南、云南有引種栽培。
【產地】
狹葉番瀉主產于紅海以東至印度,印度南端丁內未利(Tinnevelly)產量較多,商品又名印度番瀉葉或丁內未利番瀉葉。埃及和蘇丹亦產。
尖葉番瀉主產于埃及的尼羅河中上游地區,由亞歷山大港輸出,商品又稱埃及番瀉葉或亞歷山大番瀉葉;我國廣東、海南及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均有引種。銷全國各地。
【品種考證】
出自《飲片新參》; ①《中藥志》: "近年進口的番瀉葉中常夾雜有多種番瀉屬(即山扁豆屬)植物的葉,據文獻記載及按標本鑒定,其中可能有植物耳葉番瀉Cassia auriculata L.的小葉片,呈卵圓形或倒卵形,先端鈍圓或微凹,或具刺突,基部對稱或不對稱,表面黃灰綠色至紅棕色,被有灰白色毛茸,有的極多。此種葉片的摻雜量有時高達60%。據北京醫學院生藥教研組1959年分析此葉,其蒽醌衍生物含量極微。故此種葉片夾雜量愈多,則商品品質愈劣。耳葉番瀉產于印度、斯里蘭卡,野生或栽培。在國外尚有以植物倒卵葉番瀉C.obovata Colladon的葉作番瀉葉用者,但國內尚未見到,其植物分布于埃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意大利有栽培,故商業上通稱意大利番瀉。"②據《藥用植物學及生藥學》載:狹葉番瀉和尖葉番瀉的干燥成熟果實(番瀉莢),功用與葉相同。服后腹痛的副作用較小。
【商品規格】
印度番瀉葉:又名丁內未利番瀉葉。為植物狹葉番瀉的干燥小葉。主產于印度。
埃及番瀉葉:又名亞歷山大番瀉葉。為植物尖葉番瀉的干燥小葉。主產于埃及。我國海南省及云南省有栽培。
以上商品均以干燥、色綠、葉狹尖而片大完整、枝梗少者為佳。
在進口的番瀉葉中混雜的品種尚有:①耳葉番瀉Cassia auriculata L. 產于印度、斯里蘭卡,我國臺灣有栽培。該種質量較差,不宜藥用。②倒卵葉番瀉Cassia obovata Colladon 產于埃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意大利有栽培,故商業上通稱"意大利番瀉",但我國尚未見到。
【化學成分】
狹葉薔瀉葉含番瀉甙 C(Sennoside C),即大黃酸一蘆薈大黃素一二蒽酮-8,8"-二葡萄糖甙。莢除含番瀉甙 A、B 以外, 還有大黃酸(Rhein)和大黃酚(Chryso-phanol, ChrysoPhanic acid)的葡萄糖甙,并有痕量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或大黃素葡萄糖甙 (Ernodin gluco-side)。尖葉番瀉葉和豆莢分別含蒽類成分0.85~2.86%和2.34~3.16 %,從中分出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少量大黃酚及番瀉甙A、B、C等番瀉甙。這些蒽類成分都成糖甙存在。本植物尚含有3,5- 二甲基-4-甲氧基苯甲酸。同屬植物耳葉番瀉 Cassia auriculata 含鞠質,葉含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樹皮含多酚氧化酶(Poly- phenoloxidase)。 (1)狹葉番瀉葉 含番瀉甙A及B(sennoside A,B,二者互為立體異構)、番瀉甙C和D(sennoside C,D,二者互為立體異構)、蘆薈大黃素雙蒽酮甙(aloeemodin dianthrone glucoside)、大黃酸葡萄糖甙(rhein monoglucoside)、蘆薈大黃素葡萄糖甙(aloeemodin monoglucoside)、以及少量大黃酸(rhei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此外,尚含山柰素及番瀉葉山柰甙(kaempferin)、蜂花醇(myricyl alcohol)、水楊酸、棕櫚酸、硬脂酸、植物甾醇及其甙等。(2)尖葉番瀉葉 含蒽醌衍生物0.85%-2.86%,其中有番瀉甙A、B、C,蘆薈大黃素-8- 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黃酸-8-葡萄糖甙(rhein-8-onglucoside), 大黃酸-l-葡萄糖甙(rhein-l-monoglucoside), 以及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異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素、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