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規格】 五倍子內蟲,為倍蚜科昆蟲角倍蚜或倍蛋蚜蟲癭中的幼蟲,亦可供藥用。《綱目》云“治赤眼爛弦,同爐甘石末,乳細點之。” 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于漆樹科(Anacardiaceae)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葉翅上,或倍蛋蚜Melaphis peitan Tsai et Tang寄生于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小葉背上;或蛋鐵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 Tsai et Tang寄生于紅麩楊Rhus punjabensisStew. var. sinica(Diels)Rehd. et Wils.小葉背上所形成的干燥蟲癭。 【化學成分】 含五倍子鞣質(gallotannin),醫藥上稱五倍子鞣酸(gallotannic acid),含量約60~70%,有的達78%(角倍約50%,肚倍約70%);另含沒食子酸2~4%、脂肪、樹脂及蠟質等。五倍子鞣質主要由6~8個沒食子酸和1分子葡萄糖縮合而成,葡萄糖上的5個羥基均連接1個沒食子酰基,有的可能為3個分子以上沒食子酸縮合的間-多沒食子酰基;遇酸分解為沒食子酸。 【理化鑒別】 ①角倍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規則的囊狀或菱角狀,有若干瘤狀突起或角狀分枝,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軟滑的絨毛,質堅脆,中空,破碎后可見黑褐色倍蚜的尸體及白色外皮和粉狀排泄物。壁厚1~2毫米,內壁淺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質樣。氣微而特異,味澀而有收斂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為佳。 ②肚倍又名:獨角倍,呈紡錘形囊狀或長圓形,無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較少,壁厚2~3毫米,折斷面角質樣,較角倍光亮。以個大、皮厚、質堅、完整者為佳。以角倍的產量為大,肚倍的質量為佳。 【藥理作用】 1 收斂作用 鹽膚木葉上的干操蟲癭含五倍鞣質50%—80%,其小鞣酸對皮膚、粘膜及潰瘍的組織蛋白質產生凝固。造成一層被膜而呈現收故、止血、滲出減少,抗炎,止痛等作用,也可由于收斂減輕腸道炎癥而止瀉。 2 抗菌作用 100%五倍子煎液和20%五倍子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苗、肺炎鏈球菌及傷寒、副傷寒桿茵、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等均行明顯的抗菌作用。五倍子煎劑(1:1000)對接種于雞胚的流感甲型PR8株病毒有抑制作用。據分析其抗菌作用除與其所含鞣酸有關外,尚含具他有效成分, 3 殺精子作用 10%五倍子甘油溶液1:1體外有殺精子作用。 4 抗腫瘤作用 五倍子水提取液對人早幼粒白血病有抗癌活性。 5 其他作用 口服五倍子鞣酸能抑制體內亞銷胺生成。 6 毒性 五倍子鞣質按1.875mg/kg劑量給94只小鼠皮下注射,3天內死亡72只。給藥后3次取血測得小鼠血清ALT酶數值,均顯著高于生理鹽水組,肝組織形態檢查,可見大部分肝細胞壞死及變性。 【采收加工】 角倍于9~10月間采摘,肚倍在6月間采,如過期則蟲癭裂開。采得后,用沸水煮3~5min,殺死內部仔蟲,曬干或陰干。 【炮制】 1.五倍子 《局方》:“劈破。”《傷寒總病論》:“去內中蟲。”現行,取原藥材,敲開,除去蟲垢及雜質,搗碎。 2.炒五倍子 《醫學入門》:“湯藥生用,丸、散略炒,染發炒至煙起,以濃茶潑之,再炒至煙凈。”《綱目》:“炒黃。”現行,取凈五倍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用時敲開,除去蟲卵。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附方] 1.治肺虛久咳 五倍子6g,五味子6g,罌粟殼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自汗,盜汗 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又方,治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面等分,水和作餅,煨熟。夜臥待饑時,干吃二三個,勿飲茶水,甚妙。(《綱目》引《集靈方》) 3.治瀉痢不止 五倍子一兩,半生半燒,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紅痢燒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湯下。(《綱目》) 4.治脫肛不收 五倍子、百草霜等分,為末,醋熬成膏,鵝翎敷上,即入。(《普濟方》) 5.治產后腸脫 五倍子末摻之;或以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婦人良方》) 6.治虛勞遺濁 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兩,龍骨二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鹽湯送下,日三服。(《局方》秘傳玉鎖丹) 7.治鼻出血 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新綿灰等分,米飲服三錢。(《綱目》) 8.治牙縫出血不止 五倍子,燒存性,研末敷之。(《衛生易簡方》) 9.治糞后下血 ①不拘大人小兒,五倍子末,艾湯服一錢。(《全幼心鑒》)②五倍子3g,槐花、地榆各6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10.治小便尿血 五倍子末,鹽梅搗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11.治孕婦漏胎 五倍子末,酒服二錢。(《朱氏集驗方》) 12.治金瘡血不止 五倍子,生,為細散,干貼。(《圣濟總錄》五倍散) 13.治一切腫毒 五倍子、大黃、黃柏各一兩。銼,共搗羅為散,新汲水調如糊,日三五度,涂敷患處。(《圣濟總錄》五倍子散) 14.治頭瘡熱瘡,風濕諸毒 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摻之,膿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調涂。(《衛生易簡方》) 15.治咽中懸癰,舌腫塞痛 五倍子末、白僵蠶末、甘草末等分。白梅肉搗和丸,彈子大。噙咽,其癰自破。(《綱目》引《朱氏集驗方》) 16.治走馬牙疳 五倍子、青黛、枯礬、黃柏等分。為末,以鹽湯漱凈,摻之。(《痘疹便覽》) 17.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眥赤爛,浮肉瘀翳侵睛 五倍子一兩,蔓荊子-兩半。同杵末,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內煎及一盞,澄滓,熱淋洗,留滓二服,又依前煎淋洗。(《博濟方》神效驅風散) 18.治瘡口不收 五倍子,焙,研末,以臘醋腳調涂四周(《綱目》) 19.治宮頸糜爛 ①五倍子、枯礬等量研末,加甘油調成糊劑,涂在有帶的紗布墊上,貼于糜爛處。8~10小時后取出。(《陜甘寧青中草藥選》)②五倍子研末,用溫水調成糊狀,涂患部。(《四川中藥志》1979年) 20.治痔瘡 艾葉、五倍子、白膠、苦楝根等分,銼碎,如燒香法,置長桶內,坐熏瘡處。(《直指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