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五倍子《青陽客! 【名稱】 五倍子 【英文】 Chinese Gall 【拉丁文】 Galla Chinensis 【異名】 鹽麩葉上逑子(《日華子》),百蟲倉、文蛤(《開寶本草》),木附子(《現(xiàn)代實用中藥》),漆倍子(四川),紅葉桃(浙江),旱倍子、烏鹽泡(湖北)。 【性味歸經(jīng)】 味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jīng)。 【功效】 斂肺,止汗,澀腸,固精,止血,解毒。 【藥用】 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 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 Rhus potaninii Maxim. 和紅麩楊 Rhus punjabensis Steward var. sinica(Diels)Rehd. et Wils.等樹上寄生倍蚜科昆蟲角倍蚜 Melaphis chinensis(Bell)或倍蛋蚜 Melaphis paitan Tsai et Tang 后形成的蟲癭。 【應(yīng)用】 用于肺虛久咳,自汗、盜汗。五倍子味酸,其性收澀,能斂肺、止汗。治肺虛久咳,痰中帶血,常與五味子、麥冬、黛蛤散同用,以斂肺降火,化痰止血。若自汗、盜汗,可單味研末,水調(diào)填敷臍中;亦可與龍骨、牡蠣等同煎服,更增止汗之效。 用于瀉痢、脫肛。五倍子功能澀腸,凡瀉痢不止,積滯已盡者,可單味應(yīng)用或配益脾止瀉之品同用。如《集驗方》以本品為末,米飲調(diào)服;若脾泄久痢,則與陳倉米、木香等同用。治脫肛不收,《三因方》同白礬煎湯外洗;《簡便方》用本品水煮極爛熏之,待溫以手托上,內(nèi)服補氣升陽之人參、黃芪、升麻,其效更佳。 用于遺精、白濁。五倍子能澀精止遺。治遺精不止,用本品與淡滲通利之茯苓等同用,一瀉一收,可收到汪昂所說的“凡用秘澀藥,能通而后能秘”之效。若心腎兩虧,小便白濁,夢遺頻仍,可與龍骨、茯苓同用,以安神、固澀,如《局方》秘傳玉鎖丹。 用于出血諸證。五倍子收斂止血,其用法可隨證而異。衄血者,可研末吹鼻。牙縫出血者,燒存性,研末敷之。便血者,為末,以米飲送服;亦可與陳槐花焙研為丸,米飲送下。尿皿者,為末用鹽梅搗和如丸。外傷出血不止,為末貼敷。 用于外科諸證。五倍子外用,能解毒、斂瘡。治—切熱毒癰腫,與大黃、黃柏為末,調(diào)敷患處。治走馬牙疳,與青黛、枯礬、黃柏為末,以鹽湯漱口后摻之。治聤耳出膿,《普濟方》用本品為末吹之。治陰囊濕瘡,《圣惠方》用本品與蠟茶及少許膩粉共研末,香油調(diào)和,以蔥椒湯洗后,搽患處。防治稻田皮炎,用本品為末醋泡,于下水田前涂于四肢受水浸處。治手足皸裂,用本品為末,油脂調(diào)勻,敷于患處。 【注意】 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之咳嗽,以及積滯未盡之瀉痢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tài)】 1.角倍蚜 成蟲有無翅型及有翅型兩種。有翅型成蟲均為雌蟲,全體灰黑色,長約2mm,頭部觸角5節(jié),第3節(jié)最長,感覺芽分界明顯,缺緣毛。翅2對,透明,前翅長約3mm,痣紋長鐮狀。足3對。腹部略呈圓錐形。無翅型成蟲,雄者色綠,雌者色褐,口器退化。 本種的寄主植物為鹽膚木。當早春鹽膚木樹萌發(fā)幼芽時,蚜蟲的春季遷移蚜(越冬幼芽羽化后的有翅胎生雌蟲),便在葉芽上產(chǎn)生有性的雌雄無翅蚜蟲,經(jīng)交配后產(chǎn)生無翅單性雌蟲,稱之為“干母”。“干母”侵入樹的幼嫩組織,刺激組織膨大而形成疣狀蟲癭,稱“角倍”。“干母”在成癭期間,旺盛地營單性生殖,在蟲癭中產(chǎn)生許多幼蟲,于9~10月間,逐漸形成有翅成蟲,稱之為秋季遷移蚜。此時蟲癭自然爆裂,秋季遷移蚜便從蟲癭中飛出,到第2寄主苔蘚類提燈蘚科茶盞苔 Mnium vesicatum Besch. 及其同屬植物(又稱冬寄主)上,進行無性生殖,產(chǎn)生幼小蚜蟲。此種幼蚜固定在奇主的莖上,分泌蠟質(zhì),包圍整個蟲體,形成白色的球狀繭而越冬;至第2年春天,越冬幼蚜在繭內(nèi)成長為有翅成蟲,即春季遷移蚜,又飛到鹽膚木上進行繁殖。 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倍蛋蚜 Melaphis paitan Tsai et Tang 形態(tài)及生活史與上種相似,惟秋季遷移的觸角,第3節(jié)較第5節(jié)略短,感覺芽境界不明;蟲癭蛋形,稱“肚倍”。寄主植物為青麩楊及紅麩楊。 分布同上種。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湖北、福建等省。銷全國各地,并有出口。藥材按外形分為“角倍”和“肚倍”。 【品種考證】 五倍子之名始見于《本草拾遺》!堕_寶本草》云:“(五倍子),一名文蛤,在處有,其子色青,大者如拳,內(nèi)多蟲,一名百蟲倉。”《本草圖經(jīng)》載:“五倍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云在處有之。今以蜀中者為勝,生膚木葉上,七月結(jié)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大者如拳,內(nèi)多蟲。九月采子,曝干,生津液最佳。”《品匯精要》載:“五倍子附木葉而生,其木高丈許,青黃色,葉如冬青,厚而光澤。四月開細黃花,有實如豆,人亦取食之。其葉可以飼豬,故名豬草樹,又名膚木。于五、六月露零葉底,凝結(jié)成窠,初白漸黃,小者如豆,大者如兒拳,經(jīng)霜采之,久則其中有蟲及白花茸茸,蓋稟露氣之精華,鐘木之脈液而成者也。”《綱目》曰:“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都蔚v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于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貧汁,老則遺種、結(jié)小球于葉間,正如轱蟖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于枝葉,宛如結(jié)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上述文獻所載的五倍子形態(tài),及其寄主植物的特性均與本品一致。 《綱目》:“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都蔚v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于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jié)小球于葉間,正如蛅嘶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而細黃,綴于枝葉,宛若結(jié)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