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五倍子《中藥學(xué)7版》 【名稱】 五倍子 【拼音】 Wubeizi 【出處】 《本草拾遺》 【概述】 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麩楊Rhus punjabensis Stew. Val. Sinica (Diels) Rchd. et Wils..葉上的蟲癭,主要由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nensis (Bell) Baker 寄生而形成。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而以四川為主。秋季摘下蟲癭。煮死內(nèi)中寄生蟲,干燥。生用。 【性味歸經(jīng)】 酸、澀,寒。歸肺、大腸、腎經(jīng)。 【功效】 斂肺降火、止咳止汗,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應(yīng)用】 1.咳嗽,咯血。本品酸澀收斂,性寒清降,入于肺經(jīng),既能斂肺止咳,又能清肺降火,適用于久咳及肺熱咳嗽。因本品又能止血,故尤宜用于咳嗽咯血者。治肺虛久咳,常與五味子、罌粟殼等藥同用;治肺熱痰嗽,可與瓜簍、黃芩、貝母等藥同用。治熱灼肺絡(luò)咳嗽咯血,常與藕節(jié)、白及等藥同用。 2.自汗,盜汗。本品功能斂肺止汗。治自汗、盜汗,可單用研末,與蕎面等分作餅,煨熟食之;或研末水調(diào)敷肚臍處。 3.久瀉,久痢。本品酸澀入大腸,有澀腸止瀉之功。用治久瀉久痢,可與訶子、五味子同用,以增強(qiáng)澀腸之功。 4.遺精,滑精。本品入腎,又能澀精止遺。治腎虛精關(guān)不固之遺精、滑精者。常與龍骨、茯苓等同用,如玉鎖丹(《和劑局方》)。 5.崩漏,便血痔血。本品有收斂止血作用。治崩漏,可單用,或與棕櫚炭、血余炭等同用;治便血、痔血,可與槐花、地榆等同用,或煎湯熏洗患處。 6.濕瘡,腫毒。本品外用能收濕斂瘡,且有解毒消腫之功。治濕瘡流水、潰瘍不斂、瘡癤腫毒、肛脫不收、子宮下垂等,可單味或配合枯礬研末外敷或煎湯熏洗。 【注意】 濕熱瀉痢者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1.5g。外用適量。研末外敷或煎湯熏洗。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本品主含沒食子鞣質(zhì)60%~70%。沒食子酸2%~4%。以及樹脂、脂肪、蠟質(zhì)、淀粉等。 2.藥理作用:沒食子酸對蛋白質(zhì)有沉淀作用,與皮膚,粘膜的潰瘍面接觸后,其組織蛋白質(zhì)即被凝固,造成一層被膜而呈收斂作用;腺細(xì)胞的蛋白質(zhì)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產(chǎn)生粘膜干燥;神經(jīng)末梢蛋白質(zhì)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現(xiàn)象。與若干金屬、生物堿苷類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用作解毒劑。對小腸有收斂作用,可減輕腸道炎癥,制止腹瀉。此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傷寒、副傷寒、痢疾、炭疽、白喉、綠膿等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 據(jù)臨床報(bào)道,以復(fù)方五倍子液(五倍子、訶子、明礬)通過內(nèi)窺鏡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局部治療(急性嘔血、便血及因胃病癥狀作內(nèi)窺鏡檢查發(fā)現(xiàn)出血病灶注入本品),止血效佳(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6,10:20)。用玉鎖丹(五倍子、龍骨、茯苓),內(nèi)服,治療糖尿病31例,有效率為87%(新醫(yī)學(xué),1979,3:20)。另外,本藥還用于治療潰瘍性結(jié)腸炎、秋季腸炎、小兒腹瀉、菌痢等。 【參考文獻(xiàn)】 1.《本草拾遺》:“腸虛瀉痢,為末熟湯服之。” 2.《本草綱目》:“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痹,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又,“其味酸咸,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瀉痢濕爛”。 3.《本草經(jīng)疏》:“五倍子,······取其苦能殺蟲,酸平能斂浮熱,性燥能主風(fēng)濕、瘡癢膿水”。 【錄自】 《中藥學(xué)7版》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