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 1.烏梅 《食療本草》;“擘破。”《圣惠方》:“洗令凈。”《朱氏集驗方》.:“切片。”《普濟方》:“連核用。”《醫學綱目》:“和核杵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生品長于生津止渴,斂肺止咳。 2.烏梅肉 《金匱玉函經》:“去核。”《普濟方》:“去瓤。”現行,取凈烏梅,水淋使軟或蒸軟,略晾,搗破,剝取凈肉。 3.烏梅炭 《劉涓子鬼遺方》:“燒為灰,杵末。”《急救仙方》:“燒灰存性。”《瘡瘍經驗全書》:“煅存性。”現行,取凈烏梅,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皮肉鼓起,表面呈焦黑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涼透。烏梅炭長于收斂止血,常用于便血、尿血、崩漏下血等。 4.醋烏梅 《金匱玉函經》:“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千金要方》:“蜜酢中半浸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搗如泥。”《普濟方》:“醋煮。”現行,取凈烏梅或烏梅肉,用米醋拌勻,隔水加熱2~4h,取出干燥。每烏梅100kg,用米醋10kg。醋烏梅收斂作用增強,常用于久痢、蛔厥等。 5.蒸烏梅 《千金要方》:“著一斗米下蒸,令飯熟去核。”現行,取烏梅放入甑內蓋緊,置開水鍋中蒸至上氣后,停火悶5h,取出干燥。 貯干燥容器內,烏梅肉、烏梅炭、醋烏梅、蒸烏梅應密閉,置陰涼干燥處。烏梅炭需散熱,防復燃。 【附方】 1.治久咳不已 烏梅肉(微炒)、御米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綱目》) 2.治時氣下痢不能食 烏梅肉十枚(微炒)、黃連二兩(去須,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圣惠方》) 3.治熱留腸胃,臍腹(疒虧)痛,下痢純血,或服熱藥過多,毒蘊于內,滲成血痢 烏梅肉二兩,黃連三兩,當歸二兩,枳殼二兩(去白)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赤水玄珠》烏梅丸) 4.治瀉血 烏梅二十個(醋煮,去核),白礬二兩,訶黎勒十一個(炮,去核)。上三味,將礬石、訶黎勒為末,與梅肉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圣濟總錄》烏梅丸) 5.治腸風臟毒下血 烏梅(同核燒灰存性)、香白芷、百藥煎(燒灰存性)各等分。上為末,米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湯送下。(《普濟方》香梅丸) 6.治咯血 烏梅不以多少,煎湯,調百草霜。一服愈。(《朱氏集驗方》) 7.治崩漏 烏梅炭60g,廣三七、側柏葉炭各30g,地榆炭60g。上藥研成細末,每次白開水或湯藥沖服10~20g,30min至2h服1次,連服數次。[《陜西中醫》1990,11(4):151] 8.治上焦肺熱,口渴少津 烏梅(不拘多少,溫水洗凈)取肉半斤,白砂糖半斤。上為細末,入南薄荷頭末半斤,再掏成膏,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備之,解渴極妙。(《魯府禁方》梅蘇丸) 9.治虛躁暴渴 烏梅肉(焙)、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生干地黃(焙)三兩,甘草(炙)一兩。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熱水調下。(《圣濟總錄》烏梅散) 10.治傷寒蛔厥及久痢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圭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上十味,并揭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海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傷寒論》烏梅丸) 11.治咽喉腫痛 烏梅30g,雙花60g,雄黃12g。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12.治諸瘡水毒腫痛 烏梅、皂莢子等分。上各燒存性研勻。貼瘡上,毒汁即出。(《普濟方》) 13.治傷寒下部生(上匿下蟲)瘡 烏梅肉二兩,炒令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煎湯下十丸。(《圣惠方》) 14.治雞眼 烏梅肉、荔枝肉各等分,搗膏敷貼。(《瘍醫大全》) 15.治牛皮癬 烏梅2500g,加水煎熬去核,濃縮成500g,制成烏梅膏。每日服3次,每次半湯匙,加糖適量和開水,或直接吞服。[《新醫藥研究》1971,(5):69] 16.治小兒頭瘡,積年不瘥 烏梅肉,燒灰細研,以生油調涂之。(《圣惠方》) 17.治癲狂熱結亂叫不止 烏梅五個,巴豆五粒(去油成粉)。二味同研,粥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大人三五丸,臨臥白湯送。諒下三四行,白粥止之。(《古今醫統》烏巴丸) 18.治瘧疾屢發,發作已微,作則多痰 烏梅(蒸,去核)、常山(炒,為末),各等分。搗作丸。每服二錢。(《醫級》山梅丸) 19.治陰脫 蛇床子五兩,烏梅十四枚。煎湯,日洗五六次。(《四科簡效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 《名醫別錄》:無毒。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拾遺》:本功外,止渴,令人膈上熱。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除勞,治骨蒸,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 《開寶本草》:味酸,平,無毒。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圖經》:除痰。 《本草衍義》:食梅則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也。王叔和曰:膀胱、腎合為津府。此語雖鄙,然理存焉。 《藥類法象》: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調中,治痢止渴。以鹽豉為白梅,亦入除痰藥中用。 《藥性賦》:味酸,平,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其用有二:收肺氣除煩止渴,主泄痢調胃和中。 《湯液本草》:氣平,味酸。酸溫,陽也,無毒。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