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浮小麥《青陽客棧》 【名稱】 浮小麥 【英文】 Blighted Wheat 【拉丁文】 Fructus Tritici Levis 【異名】 浮水麥(《本草蒙簽》),浮麥(《綱目》)。 【性味歸經】 味甘,性涼。歸心經。 【功效】 止虛汗,退勞熱。 【藥用】 為禾本科植物小麥 Triticum aestivum L. 的干癟輕浮的穎果。 【應用】 用于盜汗、自汗。本品甘能益氣,涼可除熱,而有止汗之效。凡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均可應用?蓡斡,如《衛(wèi)生寶鑒》獨圣散。氣虛者,常同黃芪、牡蠣、麻黃根配伍,以益氣固表止汗;陰虛者,則配知母、黃柏、龜版之類以清熱滋陰、斂汗。 用于陰虛發(fā)熱,或骨蒸勞熱。浮小麥有益氣養(yǎng)陰除熱之功。臨床常與生地、白薇、地骨皮等養(yǎng)陰清熱藥配伍,以增強療效。 【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汗而煩躁或虛脫汗出者忌用。” 【用法用量】 15.00 - 30.00 g 【形態(tài)】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稈直立,通常6~9節(jié)。葉鞘光滑,常較節(jié)間為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cm,寬8~14mm,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cm;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mm,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穎短,第1穎較第2穎為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穎果長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mm,淺褐色;ㄆ4~5月,果期5~6月。 全國各地大量栽培,為我國主要食糧之一。 【產地】 全國產麥區(qū)均有生產。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浮小麥入藥最早見于《衛(wèi)生寶鑒》。《本草蒙筌》謂:“浮小麥,先枯未實。”《綱目》曰:“浮麥,即水淘浮起者。”所述與今所用浮小麥一致。 【化學成分】 普通小麥含淀粉53%~70%,蛋白質11%,糖類(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麥芽糖、蜜二糖)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維生素B、E。 【采收加工】 夏至前后,成熟果實采收后,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干。 【炮制】 1.浮小麥 《綱目》:“水淘凈,曬干。”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洗凈,撈出,干燥。 2.炒浮小麥 《醫(yī)學入門》:“入藥微炒。”《綱目》:“焙用。”《食物本草會纂》:“文武火炒代茶。”現(xiàn)行,取凈浮小麥,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炒浮小麥密閉,防蛀,防霉。 【附方】 1.治盜汗及虛汗不止 浮小麥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衛(wèi)生寶鑒》獨圣散) 2.治盜汗 用浮小麥一抄。煎湯,調防風末二錢服。(《衛(wèi)生易簡方》) 3.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4.治臟躁癥 浮小麥30g,甘草15g,大棗10枚。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參考文獻】 《開寶本草》: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除熱,止燥渴,咽干,利小便,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青蒿散有小麥百粒,治大人小兒骨蒸肌熱,婦人勞熱。 《本草綱目》:麩乃麥皮也。與浮麥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麥,蓋浮麥無肉也。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沽漬,或小兒暑月出病痘瘡潰爛不能著席睡臥者,并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醋蒸,熨手足風濕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并良。 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本草蒙筌》:先枯未實,斂虛汗獲效如神。 《本草備要》:水淘浮起者。咸涼。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麥麩同功。 《本經逢原》:輕虛象肺,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本草分經》:咸,涼。止汗,涼心,退熱。 【藥論】 論浮小麥止汗 ①倪朱謨:“卓登山氏曰:此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立止。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本草匯言》) ②張石頑:“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本經逢原》) 【錄自】 《青陽客!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