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麻黃根《青陽客棧》 【名稱】 麻黃根 【拉丁文】 Radix et Rhizoma Ephedrae 【異名】 苦椿菜(《大同府志》)。 【性味歸經】 味甘、微澀,性平。歸肺經。 【功效】 止汗。 【藥用】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 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黃 E. intermedia Schrenk ex C. A. Mey. 的根和根莖。 【應用】 用于自汗,盜汗。麻黃根功善止汗,但為治標之品,必須隨癥配伍有關藥物應用。治氣虛自汗常與益氣固表的黃芪合用,如《談野翁試驗方》治虛汗無度方;或再配牡蠣,斂陰止汗以加強療效,如《圣濟總錄》麻黃根湯;若氣血兩虛,麻黃根配黃芪、當歸,以補氣養血,固表止汗,如《圣惠方》麻黃根散。治陰虛盜汗,本品常與五味子、山茱萸、白芍等養陰斂汗藥配伍用;若陰虛有火,盜汗發熱者,則于當歸六黃湯中加用本品。麻黃根除內服外,尚可與牡蠣、粟粉等研粉外撲以止汗。 【注意】 有表邪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 參見“麻黃”條。 【產地】 主產于遼寧、河北、山西、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銷全國。 【品種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 【藥理作用】 l 對高血壓的影響 主要為降壓作用,麻黃根的甲醇提取物2g(生藥)/kg靜注,有明顯的降壓作用。進而得多種降壓成分,人環精胺生物堿——麻黃根堿A、B、C、D均有降壓作甩。其中B的作用最強,靜注,0.1-3mg/kg 對正常和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及犬的降壓和減緩心率作用與劑量呈正相關;還能抑豚鼠由電刺激節前神經和乙酰膽堿對神經節誘發的輸精管收縮反應,但對血管緊張素II引起的血壓升高無影響,故B的降壓作用可能與阻斷神經節有關。麻黃根堿A氫溴酸鹽靜注1.5-1.8mg/kg,,均可引起大鼠血壓顯著下降。另外,生物堿阿魏酰組胺以及麻黃根素A、麻黃雙黃酮A、B、C、D都具有降壓作用。麻黃根中亦小含有少量弱升壓成分洛氨酸甜菜堿,對烏拉坦麻醉大鼠有升壓作用。 2 止汗作用 麻黃根的生物堿部分能抑制低熱和煙堿所致的發汗,此與臨床經驗相吻合。 【采收加工】 立秋后采挖,去凈須根及莖苗,曬干。 【炮制】 1.麻黃根 《吳鞠通醫案》:“去蘆。”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蜜麻黃根 《證治準繩》:“慢火炙,拭去汗。”《景岳全書》:“連根節,酒蜜拌,炒焦。”《醫宗必讀》:“微炙。”現行,先將蜜放鍋內,用文火熔化,加入凈麻黃根片拌炒,炒至蜜被吸透呈黃棕色,取出,放涼后不粘手。每麻黃根片100kg,用煉蜜15kg。 貯干燥容器內,蜜麻黃根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虛汗無度 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面用,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2.治虛牢盜汗不止 麻黃根(銼)、牡蠣(煅)、黃芪(銼)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蔥白三寸,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圣濟總錄》麻黃根湯) 3.治盜汁 麻黃根三分、故敗扇(燒屑)一分,凡二物,治篩,以乳服三分匕,日三,大人方寸匕,日三。(《醫心方》引《范汪方》麻黃散) 4.治產后虛汗不止 ①當歸一兩(銼,微炒),麻黃根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麻黃根散)②牡蠣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為散,用撲身上。(《圣惠方》麻黃根散) 5.治大虛汗出欲死,若自汗不止者 麻黃根、附子(炮裂,上皮臍)、牡蠣(煅赤)各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用-兩,以白粟米粉一升,拌和令勻,以撲汗處。(《圣濟總錄》麻黃根散) 6.治人汗勞不止 麻黃根二份,石膏一份。凡二物治篩和蜜丸,大人服小豆三丸,日三;小兒以意增損。(《醫心方》引《效驗方》麻黃丸) 7.治腳汗 麻黃根30%,牡蠣30%,烏洛托品15%,滑石粉25%。上藥共研末,用適量撒在腳上即可。一般能保持10~15d腳不出汗。(《全國中草藥匯編》) 8.治腎勞熱,陰囊生瘡 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上。(《千金要方》麻黃根粉)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陰虛、脾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之諸證自汗,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外撲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 《景岳全書》:味甘,平,微苦微澀。用甘斂藥煎服,可以止汗。同牡蠣粉、米粉,或用舊蕉扇杵末,等分,以生絹袋盛貯,用撲盜汗或夏月多汗,用之俱佳。 《得配本草》:甘,平。引補氣之藥外至衛分而止汗。 得黃芪、牡蠣、小麥,治諸虛自汗。配黃芪、當歸,治產后虛汗。和牡蠣粉、粟粉等分為末,生絹袋盛貯,盜汗出即撲,手摩之;夏月止汗,雜粉撲之。 折去莖,不可和入同用。莖能發汗,故去之。 麻黃惟身首拘急而痛,六脈浮緊有力可用。蓋北地霜降后,受嚴寒之正氣,為真正傷寒,初起邪在太陽經,用此升散寒氣,是其所宜。若但感胃寒濕,或時邪疫癥,惡寒發熱者,用之則衛氣大傷,津液干燥,立斃而不可救。況驍悍之藥,過汗則心血動,吐衄不止,過表則真氣傷,汗出無了,猝成大患。惟寒水溢于肌膚,遍身腫脹,用此發汗,使水氣外泄,亦劫奪之一法也。 【藥論】 1.論麻黃根能引諸藥達表而止汗 ①李時珍:“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痙諸證,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綱目》) ②陳修園:“麻黃根節,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于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自能止汗,舊解多誤。”(《本草經讀》)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