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曾報告山豆根用乙醇提取經酸處理所得脂溶性酸性部分給麻醉犬靜脈注射0.4g(生藥)/kg,可出現即刻升壓作用,平均增高43.9%,作用維持5min。 酚妥拉明可對抗其升壓效應并翻轉之,而在普萘洛爾(心得安)作用的基礎上該液呈現更明顯的升壓作用。但另有報告,山豆根總堿有降壓作用,此作用可能與其擴血管作用有關。山豆根總堿還能顯著增加豚鼠離
體心臟冠脈流量。作用強度與心肌收縮力增強無關,為直接的擴冠作用。
3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山豆根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明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特異性玫瑰花形成細胞數和血清溶血素的水平,使體內淋巴細胞轉化率下降,并且與環磷酰膠合用可產生協同抑制作用。
4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山豆根能抑制小鼠自發活動,拮抗苯丙胺的興奮作用,加強戊巴比妥鈉、硫噴妥鈉及水合氯醛對中樞的抑制作用。扭體法證明山豆根尚有鎮痛效應。本品還能使正常大鼠體溫下降,表明山豆根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有實驗表明,山豆根對士的寧、戊四氮驚厥無對抗作用、反而加強士的寧驚厥的發作并使死亡動物數增加,這一結果提示山豆根在抑制高級中樞的同時,可能對低級中樞具有興奮作用。
5 抗潰瘍作用 山豆根口服對小鼠應激性潰瘍有顯著療效,其成分苦參堿也有類似作用。此外,山豆根所含山豆根查耳酮具有較強的抗胃潰瘍及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山豆根酮作用
次之。
6 毒性作用 山豆根煎劑按10g(生藥)/kg灌服,小鼠僅有豎毛、興奮、輕度震顫反應,按25g(生藥)kg灌服,小鼠出現呼吸抑制、震顫,痙攣反應并死亡。延長山豆根的煎藥時間,以同樣劑量灌服,小鼠均出現相同毒性反應和死亡。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分檔。洗凈,悶潤,切薄片,干燥,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霉。
【附方】
1.治積熱咽喉閉塞腫痛 山豆根一兩,北大黃、川升麻、樸稍(生)各半兩。為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每一丸以薄綿包,少痛便含,咽液。(《直指方》山豆根丸)
2.治喉痹 ①山豆根、升麻、射干各等分。(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渣通口時時呷之。(《古今醫統》山豆根湯) ②山豆根二分,射干二分,豬牙皂角二分,杏仁(去皮尖)十粒。煎濃汁含漱,稍稍咽之。(《醫林纂要》山豆根湯)
3.治喉風急證,牙關緊閉,水谷不下 山豆根、白藥等分。水煎噙之,咽下。(《外科集驗方》)
4.治喉癰 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勢重不能言者,頻以雞翎掃入喉中,即引涎出,立能言語。(《永類鈐方》)
5.治單雙喉蛾 ①山豆根三錢,桔梗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水煎服。(《喉科集腋》)③真山豆根,為細末,用熊膽和為丸,用雞皮陰干為未為衣,如綠豆大。每用一丸,放舌根下,徐徐咽下,立已。(《魯府禁方》)
6.治牙齦腫痛 山豆根、白頭翁各12g,生石膏15g。水煎服。(《本草駢比》)
7.治齒痛 山豆根一片,含于痛處。
8.治五般急黃 山豆根末,空心以水調服二錢。
9.治赤白痢 山豆根,搗末蜜丸,空心煎水下二十丸,三服自止。
10.治霍亂 山豆根末,橘皮湯下三錢。
11.治女人患血氣腹腫 山豆根末三錢,熱酒下,空心服之。(7~11方出自《備急方》)
12.治水蠱腹大有水產,皮色黑者 山豆根末,酒服二錢。(《圣惠方》)
13.治頭上白屑 山豆根末油浸,如是孩兒即乳汁調半錢。
14.治瘡癬 山豆根末,臘月豬脂調涂之。
15.治熱腫 山豆根,水研濃汁涂,干即更徐。
16.治寸白蟲 山豆根末,每朝空心熱酒調服三錢。
17.治狗咬,蚍蜉瘡,蛇咬 山豆根,水研敷。
18.治蜘蛛咬 山豆根末,唾和涂之。(13~18方出自《備急方》)
19.治誤犯狼毒 用姜搗汁,以赤小豆、山豆根、黑蚌粉為末,調敷腫處。(《古今醫統》)
20.治喉癌 山豆根、玄參、大青葉各15g,開金鎖30g。水煎服。每日1劑。(《實用抗癌手冊》)
【參考文獻】
《開寶本草》:味甘,寒,無毒。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發熱咳嗽,殺小蟲。
《本草圖經》:含之咽汁,解咽喉腫痛,極妙。
《本草綱目》:研末湯服五分,治腹脹喘滿。酒服三錢,治女人血氣腹脹,又下寸白諸蟲。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熱厥心腹痛,五種痔痛。研汁,涂諸熱腫禿瘡,蛇狗蜘蛛傷。
《本草經疏》:山豆根得土之沖氣,而兼感冬寒之令以生,故其味甘苦,其氣寒,其性無毒。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熱。凡毒必熱必辛,得清寒之味,甘苦之味,則諸毒自解。譬大人盛德,與物無競,即陰毒忮害,遇之不起矣。故為解毒清熱之上藥。凡痛必在于熱,毒解熱散則痛自止,瘡腫自消。人馬急黃乃血熱極所發,故必發熱,熱氣上熏則發咳嗽,諸蟲亦濕熱所化,故悉主之,而多獲奇效也。
簡誤:病人虛寒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無毒。粒似豆圓,名因此得。凡資療病,惟取其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腫痛要藥;水調末服,除人馬急黃捷方。敷蛇蟲咬傷,去血氣腹痛。
《本草乘雅》:宣散氣生曰山;食肉皿器曰豆。蓋言受納腐化者胃也。種種功用,種種病狀,悉從中樞,散宣生氣,所謂解從結心,解即分散。
《藥性解》:山豆根,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肺二經。主解諸藥毒,止咽喉痛,退熱消癰。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