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金蕎麥《青陽客棧》
【名稱】
金蕎麥
【拉丁文】
Rhizoma Fagopyri Dibotrydis
【異名】
赤地利(《新修本草》),赤薛荔(《綱目》),金鎖銀開、天蕎麥根(《李氏草秘》),開金鎖(《本草從新》),賊骨頭、透骨消(《植物名實圖考》),苦蕎頭、鐵石子(《天寶本草》),野蕎子(《分類草藥性》),藍蕎頭(《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蕎麥三七(《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野蕎麥根、苦蕎麥根(《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蕎當歸(《陜西中草藥》),鐵拳頭(江西)。原植物金蕎麥又名:五毒草、五蕺、蛇罔(《本草拾遺》),天蕎麥(《李氏草秘》),野蕎麥(《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萬年蕎(《云南藥用植物名錄》),苦蕎麥(《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性味歸經】
味酸、苦,性寒。歸肺、胃、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和血消癰,祛風除濕。
【藥用】
為蓼科植物金蕎麥 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 [ Fagopyrum cymosum (Trev.) Meisn.]的根莖。
【應用】
用于肺癰,肺熱咳喘,咽喉腫痛等肺經疾患。金蕎麥性寒,能入肺而清熱解毒。治肺癰熱毒蘊肺,發熱胸痛,咳吐腥臭膿痰,可單用本品置罐中加水,再隔水蒸服;如病情遷延,膿痰不易排出,則用黃酒隔水蒸服;亦可與桔梗、桃仁、薏苡仁、魚腥草等同用,益增清肺解毒、化瘀排膿之功。治肺熱咳喘,可與麻黃、杏仁、石膏等同用,共奏宣肺清熱、止咳平喘之效。治咽喉紅腫疼痛,可與桔梗、甘草、射干等,以清熱利咽。
用于濕熱痢疾。金蕎麥能清腸道濕熱,可與馬齒莧、白頭翁、山楂,以清腸化濕,消積滯而止痢。
用于風濕痹證。金蕎麥有祛風除濕之功,痹證筋骨疼痛,可與獨活、當歸、牛膝等同用,以祛風濕、活血通經。
用于癰腫瘡毒、蛇蟲咬傷。亦取金蕎麥解毒作用,每多外用。如癰腫瘡毒,可用本品以醋磨汁涂敷患處,亦可用鮮品搗爛外敷;乳癰、流火及蛇蟲咬傷,用之亦效,若同時煎湯內服,則其效尤佳。
此外,金蕎麥與紅糖煎服,或與當歸、赤芍、桃仁等活血通經藥同用,可治痛經、經閉及產后瘀滯腹痛。
【用法用量】
15.00 - 30.00 g
【形態】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0.5~1.5m。主根粗大,呈結節狀,橫走,紅棕色。莖直立,多分枝,具棱槽,淡綠微帶紅色,全株微被白色柔毛。丹葉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葉片為戟狀三角形,長寬約相等,但頂部葉長大于寬,一般長4~10cm,寬4~9cm,先端長漸尖或尾尖狀,基部心狀戟形,頂端葉狹窄,無柄抱莖,全緣成微波狀,下面脈上有白色細柔毛;托葉鞘抱莖。秋季開白色小花,為頂生或腋生、稍有分枝的聚傘花序;花被片5,雄蕊8,2輪;雌蕊1,花柱3。瘦果呈卵狀三棱形,紅棕色;ㄆ7~8月,果期10月。
生于路邊、溝旁較陰濕地。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和陜西、甘肅等地。
【產地】
主產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亦產。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本品以“赤地利”之名始載于《新修本草》,云:“葉似蘿藦蔓生,根皮赤黑,肉黃赤。二、八月采根,日干。”《本草拾遺》云:“生江東平地。花、葉如蕎麥,根緊硬似狗脊,一名五蕺,一名蛇罔。”《本草圖經》云:“所在山谷有之,今惟出華山,春夏生苗,作蔓繞草木上,莖赤,葉青,似蕎麥葉,七月開白花,亦如蕎麥,根若菝葜。亦名山養麥。”所附圖有誤。而《植物名實圖考》在蔓草類“赤地利”條下云:“江西、湖南通呼為天蕎麥,亦曰金蕎麥。莖柔披靡,不纏繞,莖赤葉青,花、葉俱如蕎麥,長根赭硬。”以上所述,考其文圖,其原植物與藥用金蕎麥相一致。
【采收加工】
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先割去莖葉,將根刨出,去凈泥土,選出作種用根莖后,曬干或陰干,或50℃內炕干也可。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軟,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肺膿瘍 金蕎麥250g,切碎,裝入瓦罐中,加水或黃酒1250ml,罐口密封,隔水小火蒸煮3h,煎成約1000ml,每次20~40ml,每日服3次。(《湖北中草藥志》)
2.治肺癰,咯吐膿痰 苦蕎頭30g,魚腥草30g,甘草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咽喉腫痛 金蕎麥12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4.治喉風喉毒 金鎖銀開,用醋磨,漱喉,涎痰去而喉閉自開。(《綱目拾遺》)
5.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金蕎麥15g,焦山楂9g,生甘草6g。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湖北中草藥志》)
6.治脾胄虛弱,消化不良 苦蕎頭30g,隔山撬30g,糯米草根30g,雞屎藤30g,雞內金9g。共研細末,每服3~6g,溫水調服;或壓制成片劑服。
7.治濕熱黃疸 苦蕎頭60g,馬蹄金15g,鳳尾草15g,蔊萊15g。水煎服。(6~7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8.治急性乳腺炎 蕎當歸30~60g。水煎,加酒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9.治流火 鮮野蕎麥根250g。水煎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10.治痔瘡 野蕎麥30g。酒、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11.治脫肛 鮮野蕎麥根300g,苦參300g。水煎,趁熱熏。(《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12.治狂犬病、蛇蟲咬傷 野蕎麥根15~30g。水煎服;或鮮根,葉搗爛外敷。(《青島中草藥手冊》)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