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野菊花《青陽客棧》
【名稱】
野菊花
【英文】
Wild Chrysanthemum Flower
【拉丁文】
野菊花 Flos Chrysanthemi Indici ,巖香菊花 Flos Dendranthemae Lavandulifolii
【異名】
山菊花(《東北中草藥》),千層菊、黃菊花(《安徽中草藥》)。原植物①野菊又名:苦薏(《本草經集注》),野山菊(《植物名實圖考》),路邊菊(《嶺南采藥錄》),黃菊仔(《中國藥用植物志》),野黃菊(《江蘇植物藥用志》),鬼仔菊(《廣西中藥志》),山九月菊(《遼寧經濟植物志》),瘧疾草(江蘇),山菊;②巖香菊又名:甘菊(《中國植物志》)。
【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歸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疏風平肝。
【藥用】
為菊科植物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 (L.)Des Moul.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和巖香菊 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Fisch.Trautv.) Ling et Shih [Pyrethrum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Trautv.;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Makino] 的花。
【應用】
用于疔瘡、癰腫、丹毒。野菊花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熱毒所致諸證,均可用之。單用內服或鮮品搗敷即有效,臨床亦常與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伍用,如《醫宗金鑒》五味消毒飲;對于急性濕疹、天皰瘡等濕熱火毒所致之皮膚病,也可用本品煎水洗患處。治浸淫瘡、濕疹、癩癬、臁瘡、血風瘡、膿萵瘡等,如《外科大成》以本品配花椒、牙硝、枯研研末,沸水浸泡后外洗。
用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野菊花又具疏風清熱之功,可單用本品煎服,或與桑葉、連翹、銀花等疏風清熱解毒之品配用。若預防感冒,則可配薄荷同用。決常用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扁桃體炎等病證。
用于高血壓眩暈、頭痛。取其疏風平肝、清頭目之功,可單味泡水代茶飲或與草決明、夏枯草等配用。用于肝熱目赤腫痛,則可與青葙子、決明子等清肝降火明目之藥同用。
此外,用野菊花治療慢性盆腔炎、前列膜炎等也有較好療效。
【用法用量】
10.00 - 18.00 g
【形態】
1.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根莖粗厚,分枝,有長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莖直立或基部鋪展。基生葉脫落;莖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7cm,寬1~2.5cm,羽狀分裂或分裂不明顯;頂裂片大,側裂片常2對,卵形或長圓形,全部裂片邊緣淺裂或有鋸齒;上部葉漸小;全部葉上面有腺體及疏柔毛,下面灰綠色,毛較多,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托葉具鋸齒。頭狀花序直徑2.5~4(~5)cm,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或不規則的傘房花序;總苞直徑8~20mm,長5~6mm;總苞片邊緣寬膜質;舌狀花黃色,雌性;盤花兩性,筒狀。瘦果全部同形,有5條極細的縱肋,無冠狀冠毛。花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海濱鹽漬地及田邊、路旁。本種為多型性的種,在形態特征上有極大的多樣性。廣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
2.巖香菊
本種與野菊的區別在于:葉為羽狀深裂,綠色或淡綠色,兩面被稀疏的或下面稍多膨松的柔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松的傘房或復傘房花序,舌狀花黃色。花果期5~11月。
生于山坡、巖石上、河谷、河岸荒地上。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產地】
1.野菊花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于江蘇、四川、廣西、山東等地。多自產自銷。
2.巖香菊花 產于東北及河北。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本草經集注》于“菊花”條曰:“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華正相似,惟以甘、苦別之爾。”《本草拾遺》謂:“苦薏,花如菊,莖似馬蘭,生澤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語曰:苦如薏是也。”《日華子》載野菊名,謂:“菊有兩種,花大氣香莖紫者為甘菊,花小氣烈莖青小者名野菊。”明《綱目》謂:“苦薏,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狀,氣味苦辛慘烈。”根據以上“苦薏”、”野菊”的記載及其附圖看,與本品原植物特征相同。
【化學成分】
花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Accacetin-7-rhamnosidoglucoside)、野菊花內酯(Yejuhua lacto-ne)、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苦味素、α-側柏酮(α-ThuJone)。又含揮發油,內含dl-樟腦。甘四烷、甘六烷等。另含維生素A類物質及維生素B1。花含揮發油0.1%~0.2%,油中含白菊醇(chrysol)、白菊酮(chrysantome),尚含dl-樟腦、β-3- 蒈烯(β-3-carene)、檜烯(sabinene)及香草醇(carvol)。此外,花中分離得野菊花內酯 (yejuhualactone)約0.1%,密蒙花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約0.72%。另含木犀草素葡萄糖甙(luteolin glucoside)、菊紅甙(chrysanthemin,asterin)、菊黃質 (chrysanthemaxamthin)、環氧葉黃素(xanthyllepoxide)、木犀草素、野菊花酮(沒藥烷酮二醇),及野菊花醇、胡蘿卜甙、豚草素、金合歡素、山萮酸甘油酯、棕櫚酸等。
【藥理作用】
1 抗菌:50%花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去乙醇浸膏用試管衡釋法,1:5對金 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2 抗病毒:花去乙醇提取物的浸膏對流行性感冒病毒在體外有抑制作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