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
1.蒲公英 Herba Taraxaci Mongolici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自產自銷。
2.堿地蒲公芙 Herha Taraxaci Sinici 主產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自產自銷。
3.東北蒲公英 Herba Taraxaci Ohwiani 主產于東北。自產自銷。
4.異苞蒲公英 Herba Taraxaci Heterolepis 主產于東北。自產自銷。
5.亞洲蒲公英Herba Taraxaci Asiaticae 主產于東北、西北及內蒙古、河北、四川等地。自產自銷。
6.紅梗蒲公英Herba Taraxaci Erythropodii 主產于東北及內蒙古、新疆等地。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蒲公英本草記載始見于《新修本草》,原名蒲公草。云:“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本草圖經》云:“蒲公草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平澤田園中皆有之,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中心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斷其莖有白汁出,人亦啖之。俗呼為蒲公英。”《本草衍義》曰:“蒲公草今地丁也,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間亦有者,蓋因風而來也。”李時珍云:“地丁,江之南北頗多,他處亦有之,嶺南絕無。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根據以上描述再結合《本草圖經》、《植物名實圖考》之附圖形態證實,古代本草記載的蒲公草肯定系菊科蒲公英屬(Taraxacum)植物。
《本草新編》:“蒲公英煎膏,尤勝于生用。煎膏之法,每次須百斤,石臼內搗爛,鐵鍋內用水煎之。一鍋水煎至七分,盛于布袋之內,瀝取清汁;每大鍋可煮十斤,十次煮完,俱取清汁,入于大鍋內,再煎至濃汁;然后取入砂瓶內盛之,再用重湯煮之,侯其汁如蜜,將汁傾在盆內,用中皮膏化開入之,攪均勻為著,曬之自干矣。大約濃汁一斤,人中皮膏一兩,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可取膏七斤,存之藥籠中,以治瘡毒火毒最妙。凡前藥內該用草一兩者,止消用二錢,最簡妙法也。無鮮草可用干草,干則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也。”
【商品規格】
同屬植物尚有下列數種亦作蒲公英藥用:
①朝鮮蒲公英 Taraxacum coreanum Nakai 分布于東北。②凸尖蒲公英T. cuspidatum Dahlst. 又名:霧靈蒲公英。分布于東北、華北。③多裂蒲公英 T. dissectum (Ledeb.) Ledeb. 分布于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云南、西藏等地。④光苞蒲公英 T. lamprolepis Kitag. 分布于東北。⑤遼東蒲公英 T. liaotungense Kitag. 分布于東北。⑥川藏蒲公英 T. maorocarpum Dahlst. 又名:灰果蒲公英。分布于四川、西藏。⑦細裂蒲公英 T. multisectum Kitag. 分布于東北。⑧河北蒲公英T. platypecidum Diels 又名:熱河蒲公英、白緣蒲公英、高山蒲公英。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河南、四川。⑨白花蒲公英 t. pseudo-albidum Kitag. 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⑩淡黃花蒲公英 T. pseudo-albidum Kitag var. lutescens Kitag.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⑾西藏蒲公英 T. tibeticum Hand.-Mazz.又名:藏蒲公英。分布于云南、西藏。⑿茶葉蒲公英T. brassicaefolium Kitag. 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陜西。⒀麗花蒲公英 T. calanthodium Dahlst. 又名:大頭蒲公英。分布于河北、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
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膽堿(Choline)、菊糖(Inulin)和果膠 (Pectin)等。同屬植物藥用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的根中含蒲公英醇(Taraxol)、蒲公英賽醇(Taraxerol)、φ-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β-香樹脂醇(βAmyrin)、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膽堿、有機酸、果糖、蔗糖、葡萄糖、葡萄糖甙以及樹脂、橡膠等。葉含葉黃索(Lutein)、蝴蝶梅黃索(Violaxanthin)、葉綠醌 (Plastoquinone)、維生素C50~70毫克/100克和維生素D5~9毫克/100克。花中含山金車二醇(Arnidiol)、葉黃素和毛莨黃索(Flavoxanthin)。花粉中含β-谷甾醇、5α-豆甾-7- 烯-3β-醇(5α-Stigmast-7-en-3β-ol)、葉酸(Folic acid)和維生素C。綠色花萼中含葉綠醌。花莖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樹脂醇。又本品含考邁斯托醇(Coumestrol)、核黃素1.43 微克/克和胡蘿卜素7.7~8.8%。全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蒲公英素(taraxo- cerin)、蒲公英苦素(taraxicin)、菊糖、果膠及膽堿等。
【藥理作用】
1 抗菌:50%鮮草汁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50%全草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 抗真菌: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1:4對奧杜盎小孢子菌許蘭黃癬菌,紅色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
3 抗腫瘤:蒲公英熱水提取物30~4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皮下接種后11~20天給藥有抑瘤作用,對接種后的1~10天給藥 無效,其抗腫瘤作用類似香菇多糖,是通過免疫機制實現的。
另外,本品還有抗胃潰瘍、利膽、保肝等作用。
【采收加工】
春至秋季花初開時連根采挖,除凈泥土,曬干。
【炮制】
《醫學入門》:“洗凈細銼用。”《壽世保元》:“摘凈,切。”《外科大成》:“鮮蒲公英連根葉搗汁。”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瀝去水,稍晾,切成1cm短段,干燥,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附方】
1.治乳癰初起,腫痛未成膿者 用蒲公英春秋間開黃花似菊,取連根蒂葉二兩搗爛,用好酒半斤同煎數沸,存渣敷腫上,用酒熱服,蓋睡一時許.再用連須蔥白一茶盅催之,得微汗而散。(《外科正宗》治乳便用方)
2.治乳癰初起 蒲公英一兩,忍冬藤二兩,生甘草二錢。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洞天奧旨》英藤湯)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