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藥大全 > 理氣藥 >

山柰《青陽客棧》

時間:2017-06-21 22:34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山柰《青陽客棧》 【名稱】 山柰 【拉丁文】 Rhizoma Kaempferiae 【異名】 三柰子(《海上方》),三賴(《品匯精要》),山辣(《綱目》),三藾(《南越筆記》),沙姜(《嶺南采藥錄》)。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胃、脾經。 【功效】 溫中
【標題】
山柰《青陽客棧》
【名稱】
山柰
【拉丁文】
  Rhizoma Kaempferiae
【異名】
  三柰子(《海上方》),三賴(《品匯精要》),山辣(《綱目》),三藾(《南越筆記》),沙姜(《嶺南采藥錄》)。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胃、脾經。
【功效】
  溫中除濕,行氣消食,止痛。
【藥用】
  為姜科植物山柰 Kuempferia galanga L. 的根莖。
【應用】
  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山柰辛散溫通,善于溫中散寒,除濕辟穢。治寒濕困阻脾胃之脘腹冷痛,怯寒身重,嘔吐泄瀉等癥,可配佩蘭、砂仁、白豆蔻;治寒濕穢濁之氣壅滯中焦,以致清濁不分之霍亂,常與藿香、砂仁、白術等同用,共奏散寒、除濕、辟穢之功。
  用于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山柰辛溫芳香,能行氣,健胃消食。對于中焦氣滯,脹滿疼痛,飲食不消,可與廣木香、枳殼、雞內金等同用。
【注意】
  陰虛血虧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用法用量】
  6.00 - 9.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塊狀,單個或數個相連,綠白色,芳香。葉2~4,貼地生長,近無柄;葉片近圓形或寬卵形,長7~20cm,寬4~12cm,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綠色,有時葉緣及先端紫色,幼葉被短柔毛,后變無毛或背面被長柔毛;葉基部具苞狀退化葉,膜質,長圓形,長1~5cm。穗狀花序自葉鞘中抽出,花5~12,每花晨開午謝;小苞片披針形,長約2.5cm,綠色;花萼與苞片等長;花冠管細長,裂片窄披針形,白色,長1.2~1.5cm;側生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形,白色,唇瓣闊大,徑約2.5cm,中部深裂,2裂瓣先端微凹,白色,喉部紫紅色;能育雄蕊1,無花絲,藥隔附屬體正方形,2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2細長棒狀物,柱頭盤狀,具緣毛。蒴果。花期8~9月。
  生于山坡、林下、草叢中,現多為栽培。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產地】
  主產于廣西。此外,廣東、云南、福建及臺灣亦產。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山柰原名“三賴”,見于《品匯精要》,謂:“其根分蒔,春月抽芽,直上抽一葉似車前而卷,至秋旁生一莖,開碎花紅白色,不結子,其本旁生小根,作叢,每根發芽,亦生一葉,至冬則凋,土人取根作段,市之,其香清馥逼人。”又云:“出廣東及福建皆有之。”上述植物形態及產地與今所用山柰相符。(《綱目》將山柰列入芳草類,云:“山柰生廣中,人家栽之。根葉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氣。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段暴干,則皮赤黃色,肉白色。”所述也與今之山柰相符。
【商品規格】
  歷史上山柰商品要求為圓片,足干、皺皮凸肉、粉白色,邊緣無須根。現在山柰商品不分等級,為統裝、干貨、除凈須根,橫切成3~4mm厚片,內外白色,富淀粉質,無碎末,無蟲蛀霉變。銷全國及國外,除少量作藥用外,大量用作調味料。
【采收加工】
  山柰于12月至翌年3月收獲,挖取二年生根莖,洗去泥沙,剪去須根,切成1cm厚的薄片,用硫黃熏1d后,鋪在竹席上曬干。切忌火炕,否則易變成黑色,減弱香氣。
【炮制】
  《衛生寶鑒》:“面裹煨。”《品匯精要》:“碾細用。”《本草原始》:“切片暴干。”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未切片者,洗凈,潤軟,切厚片,干燥。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心腹冷涌 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瀕湖集簡方》)
  2.治感冒食滯,胸腹脹滿,腹痛泄瀉 山柰15g,山蒼子根6g,南五味子根9g,烏藥4.5g,陳茶葉3g。研末。每次15g,開水泡或煎數沸后取汁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一切牙痛 三柰子二錢(用面裹煨熱),麝香半錢。為細末。每用三字,口噙溫水,隨牙痛處一邊鼻內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4.治風蟲牙痛 肥皂角一個,去穰,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皂角滿為度。用面包,煉紅,取研細末。每日擦牙。(《攝生眾妙方》)
  5.治骨鯁喉 用山柰根莖6~15g。水煎含漱。(《廣西本草選編》)
  6.治面上雀斑 (山柰)同鷹糞、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勻,以乳汁調之,夜涂旦洗去。(《綱目》)
  7.治頭屑 三柰、甘松香、零陵香(各)一錢,樟腦二分,滑石半兩。為末。夜擦旦篦去。(《綱目》引《水云錄》方)
【藥論】
  1.論山柰溫中辟惡開胃 ①倪朱謨:“山柰曖中氣,辟寒瘴之藥也。辛溫而香,去寒暖胃,凡入山行,宜常佩之。除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病,寒濕霍亂,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本草匯言》)②黃宮繡:“功能暖胃辟惡。凡因邪氣而見心腹冷痛,寒濕霍亂,及風蟲牙痛,用此治無不效。以其氣味芬芳,得此則能溫胃辟惡耳。若使諸證概非濕穢,不得妄用。”(《本草求真》)
  2.論山柰功似砂、蔻、甘松,專行胃經 張山雷:“山柰,味辛溫而氣芳香,辟寒行氣,因亦與砂仁、蔻仁諸物相近,故治療亦約略似之。又謂治風蟲牙痛,則亦專行陽明,可作引經藥,用與甘松同。必非辛溫之物,可以獨治陽明風火。”(《本草正義》)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